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漳州市龙海区马坪许氏家庙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03版:文化走廊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坪许氏家庙 ?纶恩堂

许天正石像

云峰广场

⊙许玉梅 文/供图

在漳州市龙海区程溪镇人家村,距漳州“东南花都”约6公里处,静静伫立着一座历经八百余载风雨的古老宗祠——马坪许氏家庙(原名纶恩堂)。它不仅是许氏家族的精神寄托,也是闽南地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窗口。

据民国版《南靖县志》记载,人家社许氏始迁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当时人家村名“居田源”。六世祖许璞玉(字伯坞),追随胞弟许瑰玉(号雪坞)自徐翔沿南溪北上,于此隐居。此地依山傍水,适宜养鸭业,因此筑“鸭棚”,因其形似马槽,渐演变为“马坪”之名。后人遂以此命名祖祠——马坪许氏家庙。

马坪许氏家庙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许兰庄为纪念许天正所建。家庙坐北朝南(东北朝西南),为砖木结构的四落三进式建筑,建筑面积达1107平方米,包括门廊、埕院、前厅、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及两侧厢房和前方水池。后厅内供奉漳南世系陶公、天正公等14代先祖,以及徐翔世系与马坪列祖神位,门前云峰广场还矗立许天正石像。这一格局兼具宋明遗韵,是研究闽南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河南汝南人,是蜀汉名臣许靖第14代孙。幼承书香世家熏陶,兼通兵法,唐初随朝廷南下开漳。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担任漳州别驾,代理州政期间发展农业、兴办教育、传播儒学文化。他后来官至宣威将军,并获追封“开漳首绩第一封候”,成为闽南“五十年开漳元勋”之代表。这段辉煌业绩,为许氏家族奠定族谱与文化传承基础。

许天正不仅是“漳南开基”的军事与行政骨干,更是漳州早期知识谱系中的关键节点:其辅政期间“招抚流亡、兴学育才”,并以别驾身份参与地方教化,形成“将—儒—士民”的纵向知识传承链条;陈珦“受学于许天正,尤善辞赋”,再回到松洲书院聚徒讲学,构成“师道回流”的文化循环。这种由政事—书院—祠庙—里社联动的机制,使得中原礼法、典章制度与生产技术(稻作、治水、手工业)在闽南落地生根;相关史料除见《漳州府志》对“别驾—师承”的记载,亦见地方史专栏与学术梳理对“垂拱二年置漳”“书院兴学”的系统呈现,可与闽台社会对“58姓军校南迁播殖”的族群记忆互证,进而解释马坪许氏家庙何以在祭祀之外,承担乡约、教化、议事等复合功能,成为区域文化的“活态载体”。

抗战与国内革命战争年代,马坪许氏家庙曾被王占春领导的红三团用作联络站;1944年又改为小学使用。历经尘封与残破,上世纪90年代,台湾许氏宗亲回乡寻根共商修复大计。2008年重修竣工,并于同年秋举办盛大落成典礼,60多个庆贺团组、1600余名宗亲齐聚,恢弘场面令人动容。这次重建不仅复现庄严风貌,更点燃了族群复兴的薪火。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马坪许氏家庙举办祭祖大典,前来谒祖的海内外及台湾宗亲络绎不绝,几年来累计逾万余人次,其中台湾同胞数以千计。2014年10月1日,台湾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题词“根在马坪”,寓意深远,彰显两岸血脉渊源与文化认同。

在跨海联结上,漳州为台湾重要祖籍地,官方统计称台湾2300万民众中约有1000万人祖籍漳州,“宗亲—祖地—民俗”成为最稳固的人文纽带;马坪许氏家庙正位于这张网络的枢纽之中。近年来,闽台宗亲往来、联谊会务与文化活动相继深化。2023年12月17日,第二十届世界许氏恳亲会在马来西亚美里省召开时宣布:第二十一届世界许氏恳亲会将于2025年在漳州举办。届时,马坪许氏家庙将作为重要参访点,迎接来自东南亚、台湾及全球各地的许氏宗亲。这不仅再度彰显其“对台文化交流窗口”的角色,更将“根在马坪”的精神延展至世界,助力两岸文化交流与族群复兴。

家庙承载着先祖勤政爱民的精神,而每年祭祖仪式则是宗亲互通心意的平台。台湾族人回归祖地,让两岸文化、家族记忆得以交汇;世界恳亲会将马坪推向更广阔舞台,让“家文化”与“文交流”并行,成为文化自信与凝聚的节点。家庙的布局结构与建筑风格,不仅体现宋明古风,更在空间中映射家族历史、祭典仪式、文化交流。这种“文史空间”的延续,为人家村注入活态文化,也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与社区认同的重要资源。

马坪许氏家庙,一座坐落于人家村的古老宗祠,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世界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始终发挥着沟通两岸宗亲情感、深化文化认同的桥梁作用。家庙所孕育的“根在马坪”精神,透过庄严的建筑、隆重的祭典与频繁的民间交流,让血脉与文化穿透时空,凝聚乡土情结与家国情怀。它持续推动着闽台两地许氏宗亲的互访恳亲、谱牒对接与文化共研,有效促进了两岸民间社会的相互理解和心灵契合。这样的家庙,既承载着家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也是区域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海峡两岸血脉情深、同根同源、未来共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