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求学不能太功利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03版:文化走廊       上一篇    下一篇

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

⊙唐宝民 文 弘艺 供图

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他在西南联大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有趣的是,在这七年的求学经历中,他先后读过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个专业,而且,研究生阶段还没拿到学位。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他的“求学不能太功利”的主张所导致的。

在何兆武读书的那个时代,土木专业是非常吃香的,毕业之后也很容易发财。但在读了一段时间之后,何兆武却放弃了这个专业,为什么呢?是因为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那时,何兆武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便转到历史系去了。在研究生阶段,他又改了两次专业,研究生的第一年他读的是哲学,这是受他的同学、后来成为著名逻辑学家的王浩的影响而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但哲学这个专业他也没有念完,因为他渐渐意识到(又一次受了王浩的影响):学哲学应该从自然科学入手,而自己没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只念了一年理工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是学不好哲学的。既然不想再学哲学了,就还得改专业,改学什么呢?此时他又对西方的诗歌产生了兴趣,所以转到外文系念文学去了。

在外人看来,何兆武这么瞎折腾,简直有些荒唐。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他三次改专业的选择,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服从自己的内心——心中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完全出于兴趣,丝毫不受功利心的影响。诚如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我一直都这样认为,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本身就是目的,不能太功利。比如念这个对我没多大用处,拿不到博士,也找不着好工作,那我就不干了。当然这样想也不算错,但那是另外一种作风。从中学开始,很多年我都不大用功,这大概与我自由散漫的习惯有关系,也可以说跟自己的人生观有关系。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假如不是很有兴趣,又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我觉得犯不上;或者说,太功利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反而得不偿失。”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重,许多年轻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考虑的不是服从内心的意志,而是盘算这个专业将来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这种出于功利因素方面的选择,也许有利于个人财富、地位方面的发展,但从整个人生来看,确是失大于得。因为一生为功名利禄去奔波,到头来收获的将是心灵世界的苍白。因此,重温何兆武先生“求学不能太功利”的主张,显然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