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荣县富溪镇富溪村的归驷桥旁,一座古老的油坊坐落于此,暗黄色的土坯墙、青色的瓦片以及油坊散发出的油香似在诉说着这项技艺的悠长岁月。不时有游客进入,油坊主人游信玉和儿子游廷建热情地为游客介绍古法榨油的步骤。
从曾经的溪水畔到后来的归驷桥头,这座油坊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这里不仅是村民们加工茶油的场所,更是市级闽东山茶油制作技艺的展示窗口。
闽东山茶油制作技艺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传至游信玉已是第六代。他16岁学习山茶油加工技艺,至今已过去50多年。早些年,儿子游廷建接过父亲手中的木槌,担起了古法榨油的责任,但他心中一直想做出些改变。
“以前油坊只榨油,游客来了看一下就走,留不住人。”后来,借着柘荣县及富溪镇扶持庭院经济的政策,游廷建把油坊门口的空地收拾出来,打造成“非遗体验小庭院”。
沿着青石板路步入油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展架上依次排开的木槌、油饼模、蒸桶等老物件,旁边标明每样工具对应的榨油步骤,游客随手就能拿起木槌体验“古法榨油”的力道;另一侧的售卖区,除了现榨的山茶油,还有村民手工制作的山茶油手工皂、山茶籽粉、老茶油等衍生品,是游客青睐的“伴手礼”。
这方小庭院,不仅让非遗“活”了起来,更带起了周边的“庭院经济链”。游廷建牵头把村里闲置在家的妇女组织起来:有人在庭院里负责接待讲解,有人跟着学做山茶油衍生品。油坊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自种的油茶籽,为村民消耗油茶籽,增加收入。
当地镇政府也把油坊纳入富溪乡村旅游线路点,游客看完油坊榨油工艺,再到庭院里体验、购物,推动文化传播,带动油坊收入。2024年,仅庭院带动的衍生品销售额就超2万元,油坊一年的收入更是达到四五十万元。
区别于富溪村的油香四溢,该镇霞洋村则以铿锵有力的鼓韵闻名。
霞洋竹钉鼓制作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繁复,鼓声洪亮,穿透力强,独具特色。以往,制鼓便是制鼓,村民以此为生计,不承想有一天还能衍生出制鼓之外的产业。
近几年,随着老一辈制鼓手艺人的离世和市场的冲击,村里开始另谋出路。
“村里租了3栋村民的闲置房屋做非遗工坊,设置了竹钉鼓展示、竹钉鼓祈福、制鼓教学、制鼓体验、打鼓等内容,吸引团队及散客到村里感受竹钉鼓文化。”竹钉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霞洋村党支部书记彭赵速说。
庭院不再是封闭的制作间,而是开放的文化课堂和体验工坊。游客和研学团队可以走进这些庭院,聆听传承人讲述竹钉鼓的历史与传说,了解选料、制坯、蒙皮、钉钉等工序的奥秘,也可以亲手尝试参与部分制作环节。今年以来,已接待团队5批次1000多人次。
漫步村里,精心设计的各种鼓元素已深深融入这个“闽东制鼓第一村”,村内还实施了沿溪生态景观提升、休闲文化公园修建、微景观打造、道路硬化等硬件提升工程,切实将竹钉鼓文化扎根于乡间,在美化乡村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彭赵速介绍,在制鼓方面,除了村民自己制作售卖,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也会将村里接到的订单分给村民,让村民在庭院间增收。后期,村里还将发展餐饮、民宿及文创产品,创造更多附加值。
庭院经济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竹钉鼓的曝光度和经济价值。传承人通过庭院接待访客、接受订单、开展培训,实现了居家就业和文化传承的双赢。激昂的鼓声,不仅擂响了霞洋村的文化自信,更敲开了增收的大门,让非遗技艺在自家的庭院里实现了价值升华。
夕阳西下,富溪村的油坊里,木槌撞击声依然有力;霞洋村的院落中,竹钉鼓试音声清越发悠长。一缕油香、一阵鼓声,孕育出致富增收的希望;小小的庭院,也能奏响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百姓富足的动人乐章。
□ 本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林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