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宗飞
从蕉城踏上前往屏南的蜿蜒山道,满目是千峰竞秀,万壑藏幽,那汹涌的绿意仿佛要将人融了进去。及至路旁墙上忽现“中国传统村落”几个大字,方知此行的目的地——熙岭乡前塘村已然抵达。
这处栖息着千余人的村落,竟然涌动着令人屏息的传奇: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出现了9位博士、36位硕士、300名学士,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老支书自豪地说,1957年,屏南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也是出自该村。为了一探究竟,今年仲夏,我和几位老朋友专程慕名而来。
前塘村肇基于宋末,为林姓的聚居地。始祖文喜公受封提举常平使,钦赐“丹卷铁书”;因道不同,不与庸庸者同流,几经周折,开启了这片土地的书香与辉煌。漫步村中,仿佛穿越时空,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沿着石板铺砌而成的古官道前行,两旁驿站、长亭、商铺、客栈遗迹依然可见,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驻足。古官道这一当年的“高速路”,给这里带来了经济繁荣,更带来了文化交融。宋明时期,这里就设立了瑞竹寺、仙字岩两大书院,形成了“一乡两书院,同里双梵宫”的美谈。屏南县首任县官沈钟曾经带领训导等仕宦名贤在这里授课。清福州进士陈赓元在此讲学期间,亲书“书乡师范”匾,多位名儒曾在此执教,一时文风鼎盛,仿佛还能看到“铢衣绿水留行锡,瑞竹清风入坐禅”五教同禅景象。瑞竹书院历经沧桑,但主架依旧完好,如今已修复一新,重现昔日光彩。站在书院前,望着眼前茂密的翠竹绿柏,仿佛听到琅琅书声穿越时空而来。
明清时期,前塘村的教育更是达到顶峰。清同治后期,出过监生11人、正八品8人,出泮入贡者众,为屏南培养了众多人才,被誉为“书乡”。古民居中,精美的木雕、石雕、泥塑随处可见,题材多为忠孝节义、耕读传家,影响着世代村民。
前塘村深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28年,该村创办了屏南县首个村级完小——剑溪小学。校歌中“唯我屏南第三区,首创学府于前塘,伟哉!剑溪乘时崛起,国民基础自从兹始”的豪迈歌词,至今仍在村中回荡。
剑溪小学不仅招收本村学童,还吸引了周边10多个村子弟寄宿读书。在艰苦的岁月里,学校坚持兼农办学,开展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班,为屏南县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激励更多学子成才,上世纪80年代,该村部分林氏分支设立了小范围的奖学金。1996年,村民又自发成立了“宏志奖学基金会”。基金会以“振兴家乡教育事业,提高子孙科学知识素质”为宗旨,奖励品学兼优学子。每年颁奖时,全村老少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传世家训也是前塘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顺亲”“山瘦种松竹,家贫子读书”等家训,通过口耳相传,融入村民的血脉。在古民居的门联、照壁上,随处可见这些家训的影子,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耕读传家、忠厚待人。
前塘村的古建筑又是一部凝固的教育史。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林氏宗祠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是族人祭祀、议事的重要场所。宗祠内的木雕、石雕工艺精湛,人物、花鸟、瑞兽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文化水平。
明清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屋采用“麻三灰”或“地杖灰”装修,套斗、梁架别具一格,雀替、花饰雕刻精美。天井、廊前、沟沿压以水平石板条,对称幽雅。古廊前照墙上的泥塑人物彩绘画面、石雕祥禽瑞兽,相互映衬,充满生活气息。
村中的里坊制布局更是独特。主干道两头各有双重双层门楼,每条小巷都有门楼,外设围墙,重门把守,形成封闭式安居体系。巷道多为条石或鹅卵石铺砌,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这种布局既保障了安全,又体现了宗族的凝聚力。
前塘村地处丘陵山地,森林覆盖率达96%,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头村尾各设一风水池,藏风纳财;村中有4口井,解决饮水问题;排水系统巧妙,沟渠穿村而过,既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又美化了环境。
连绵群峰绿树成荫,近有阔叶风水林,远有针叶松杉林,间插片片竹林。漫步村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宛如置身世外桃源。在这片山水间,前塘村将自然条件、文化精神、哲学观念巧妙融合,形成了“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景象。无论是古建筑布局,还是教育理念、生活习俗的传承,都体现了对自然、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
如今的前塘村,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熙岭乡党委书记杨林透露,正在装修的文创服务中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久后将成为省内外网络达人和村民文化活动的新场所。
“一脉书香承千古,百年树人谱新篇。”前塘村用千年的历史积淀,书写了一部辉煌的教育传奇。在这里,文化与自然相得益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漫步村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脉络,感受到文化和教育的温度。前塘村,这座远近闻名的“博士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