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一畦畦高新茶园修整一新、错落有致;茶园内,一片片茶树整齐划一、翠绿葱茏……
走进场部,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制茶工正在对刚采摘回的茶青进行杀青萎凋;空旷的场地上,员工们正忙着翻晒香气扑鼻的半成品白茶……
夏末秋初时节,笔者来到位于霞浦县崇儒乡溪边村的原国营溪边茶场,原本已老旧,但经承包企业经营发展后,这个茶场悄然发生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装修一新的公司办公室,目前承包经营的福建省中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李坤介绍说,始建于1958年的溪边国营茶场,是县属国营企业,由于体制改革等原因,近年来均以承包形式持续经营。
“2022年3月,我们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形式,获得新一轮承包经营权,同时引进台湾投资商,成立台资合资公司,引进台湾茶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种植、管理、生产、经营等先进技术。”陈李坤说,当时,前一承包者留给他们的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茶园,以及破旧不堪的厂房车间。
“我们先从茶园改造、茶叶品种改良着手,对原有的500多亩老旧茶园进行改造。”公司总经理林建明介绍说,按照高新标准茶园建设要求,对原有茶园进行了翻新改造。与此同时,除保留原有的几十亩高优茶树品种外,其他茶园统一换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的高新品种华茶2号。
林建明介绍说,公司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等合作单位指导下,在茶园管理、茶叶栽种等环节,实行科学规范管理、推进有机转换。包括施有机肥、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使用“风吸式灭虫灯”“粘虫板”等物理灭虫设施。还建立了可在手机上随时观测到茶园虫害的监测系统。
“在进行茶园改造的同时,我们在茶叶加工方面,也力求高精优。”林建明说,除了加工生产本地白茶外,还引进台湾制茶先进设备、工艺,用本地茶叶品种,研发制作“台湾乌龙茶”,实现制茶工艺地域互补。
在县农业农村局、台办等部门指导支持下,目前,企业已先后成为“全国(霞浦县)茶叶绿色高产高效样板区”、霞浦县“国家级台创园核心企业”、福建农林大学“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宁德市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就在前几天,公司的进出口资质申请、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基地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认证、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已获海关批复,拓宽了企业产品的进出口渠道。”林建明介绍说,已经实施2年的申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也有望在明年获得。
茶场承包经营后,不仅使老旧企业焕发生机,同时也促进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增收。
“每年在茶园管理、制茶等方面的劳务费用就达60多万元。”陈李坤介绍说,春茶采摘季,每天仅茶青收购交易额就达五六万元,其他采摘季节,每天的采摘工资均在1万元左右。
□ 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