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侨华侨新村生活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归侨和侨眷。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勤劳致富,东侨从一片荒凉的滩涂,变成了一座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时代城区。
生活在这里的“侨二代”“侨三代”们,或许已褪去归侨的外衣,在东侨这片热土上,他们对“宁德人”这一共同身份有着更为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传承着归侨的精神,寻找着归侨的幸福新生活。
生活比蜜甜
“我今年快70岁了,依然很忙碌。”华侨新村社区的老书记汤松园捋了一遍自己的日常——每天到社区“报到”,关心儿子儿媳的工作近况,偶尔接送上学的孙女,还得照顾好老伴儿身体……“看着挺忙吧,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的比蜜甜。”汤松园说道。
1965年,汤松园随父母一同来到宁德,走的是沙石铺就的机耕路,住的是石头砌的房子。然而,当看到“合龙闭气”后的金马海堤,年幼的他倍感震撼,坚定了参与建设新家园的决心。
1977年,汤松园高中毕业回到农场,跟着大伙儿一起劳动,彼时的他,是大人眼中干活的一把好手,随后,他又学习了操作机耕船、开手扶拖拉机,逐渐成为农场的技术骨干。
1985年,汤松园被推荐到省侨办学习装修技术。随后几年,他一直待在福州,但思乡心切,他提出申请又回到华侨农场,进入当时的“企业派出所”,参与管理东湖塘的治安管理工作。随着“企业派出所”转为行政所,汤松园也随之成为一名正式的民警,一直效力于东侨公安局治安大队,直至退休。
“回看这一辈子,要感谢党和政府,给我平坦顺遂的生活。”汤松园感慨道。
退休后,汤松园转身就投入社区工作,“我是老党员,也是归侨,我也应该在有能力的时候,为我的同胞、我的家园做些什么。”
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期间,汤松园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动“华侨大厦”项目的建设,这是华侨农场促进“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战略规划,也是东侨开发区支持华侨农场不断提升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许多侨民侨眷眼中,这是“多此一举”,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也不希望家园旁多出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挡住湖景公园。
为解决这样的矛盾,汤松园凭借归侨的先天优势,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说给左邻右舍听,第一时间解决项目与归侨侨眷生活之间的矛盾,让大伙儿更理解、更支持项目进展;另一方面及时上传下达,稳步推进项目进展。
现如今,拥有18层高档酒店和12层商务办公楼的华侨大厦顺利落成,摇身一变成为成为南岸“新地标”。社区周边不仅环境更优美了,还给新村侨民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获得大伙儿的交口称赞。
“幸福是什么?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答案,但在我心里,幸福就是现在。”汤松园说道。
幸福新一代
翻看“99后”侨三代熊福雯的朋友圈,一个开朗外向、充满活力的邻家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作为在宁德出生的“侨三代”,1999年,熊福雯在宁德市医院出生,小学上的是家门口的华侨小学,中学读的是东侨中学。
“5岁以前,我们一家住在七星管区,也就是现在的三都澳大酒店附近,家里有一片果园,妈妈经常采了水蜜桃,载着我一起去附近的村子里卖桃子。”熊福雯回忆道。
2006年,熊福雯一家从七星管区搬入华侨新村,身边归侨侨眷的朋友更多了。“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偶尔会谈起过去的生活,到了我爸妈这辈人,已经没有太多记忆点。”熊福雯说,如果要说自己家有哪些与宁德人不同的习惯,那可能是每到逢年过节,父母会准备一些祖籍广西的特色食物。“对了,宁德人爱吃糯米粽沾白砂糖,我们家就不太爱吃。”熊福雯搜肠刮肚,终于找出自家与本地人一个小小的区别。
熊福雯对这个从小长大的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从福州毕业后,她听从父母建议回到宁德就业,目前在华侨农场场史馆工作,担任一名讲解员。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让她真正走进归侨的历史,读懂什么是“归侨精神”。
在华侨农场场史馆中,有一块显示屏上面写着“归侨精神薪火相传”的字样。熊福雯对此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所站的位置,一百多年前是一片汪洋,是归侨侨眷们和当地群众一起围垦造田修筑海堤、归侨侨眷们开垦土地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家园。”熊福雯动容地说,这样的精神传承,是年轻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刻在侨眷骨子里的奋斗基因。
对于自己未来的安排,熊福雯又恢复年轻人的松弛感,“我不想离开宁德、离开家,这里有我从小到大的回忆。”熊福雯说,小时候爸妈时常带她“进城”,去锦福城,吃麦香基,采买生活用品。到了年关,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锦福城,家家户户都带着孩子在这儿买新衣服、年货。中学时,她和同学们也常常约着来环城路电影院附近玩,逛饰品店、吃小吃,可以消磨打发大半天的时间。
“现在长大了,一起玩的还是老朋友。”熊福雯说,虽然现在可玩可逛的地方更多了,但是朋友们还是经常会说起小时候的共同回忆,“大家都很遗憾没在麦香基关闭前再去吃一顿,那可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回忆。”熊福雯感慨道。□ 张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