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29.34亿元。其中,累计投入资金约58亿元用于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累计竣工项目101个,可提供学位约5.2万个;投入资金约1.84亿元,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54个,可提供学位0.99万个;投入约7.74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06个,可提供学位2.78万个……一项项扎实的举措如春雨润物,一串串亮眼的数据似繁星闪耀,共同谱写了宁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宁德市始终牢记“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的殷切嘱托,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活力更强、公平更实的良好发展态势。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期盼,2025年8月,宁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坚持‘把心贴近人民’,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重点任务)专项行动,并把“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工程”摆在“贴民心十大工程”首位,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挺进。
项目引擎驱动
构筑育人新高地
红白相间的教学楼群错落有致,绿茵操场与环形跑道相映成趣,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课桌椅崭新整齐,艺术科技教育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特色场馆一应俱全……在蕉城区八都溪北片区,一座现代化、高标准的校园崭新落成,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北京师范大学宁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宁德实验学校)。这所占地约252亩,总建筑面积达20.32万平方米的“小初高”一体化十二年制市属公办学校,不仅是宁德教育版图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我市以重大项目为引擎、推动教育补短板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生动注脚。
“学校总投资约15.9亿元,由政府全资建设,宁德时代公益助学,并委托北师大管理运行,开创了‘公建民助、品牌托管’的新模式。”北师大宁德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北师大宁德实验学校的成功实践,如同一扇窗口,折射出我市教育补短板项目加速推进的壮阔图景——
宁德市民族中学新校区(高中部)项目按省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规划36个班级、1800名学生,以智能、特色、安全、绿色为理念,不仅以硬件升级擦亮办学底色,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彰显民族特色教育,为闽东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架起金桥。
东侨三中规划设置48个教学班,可提供2400个学位。该校配备教学楼、实验楼、体艺楼、图书馆、综合行政楼等一流设施,同时配套400米标准化塑胶跑道,建有足球场、排球场等,以全方位、高品质的硬件保障,为师生教学、运动、生活需求织就坚实支撑网。
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31个教育补短板项目中,已有11个项目竣工,20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已完成投资约11.37亿元;竣工项目可新增学位约12480个,占年底计划的83.2%,成效斐然,彰显出宁德教育发展的“加速度”与“高质量”。
在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市在育人质量提升方面也亮点纷呈。全市成功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21所、“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353所、一级达标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福安一中和霞浦一中);柘荣县获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尤为突出的是,通过系统化督导改革,我市推动教育督导从“监督工具”成功转型为“发展引擎”,其创新经验获教育部高度肯定。2025年3月,教育部在宁德召开2025年全国教育督导会议。2024年,我市在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斩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创历史最好成绩;同年,全市高考成绩实现尖子生人数、高分段人数、本一上线率3个历史新高;2025年,高考本一上线率达27.51%,超过上年,再创历史新高。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深化语言文字工作。2024年10月,我市在全国教材会议上现场连线展示队课,并高质量完成交流会现场考察工作,获教育部充分肯定。2024年以来,45件作品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排名全省第一。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教育补短板项目对办学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和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一个个教育补短板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有效纾解了学位紧张的民生痛点,更以办学条件的跨越式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优化,为宁德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筑牢人才之基。
资源均衡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之前还在担心孩子上学问题,生怕报不上名。现在好了,家门口新建的学校设施一流,环境优美,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家住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张女士,看着即将投入使用的东侨第三实验幼儿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心声,是无数宁德市民对教育资源扩容最真切的共鸣,也是我市将教育公平作为民生底线的生动写照。面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二孩”“三孩”政策带来的入学压力,我市将教育资源扩容提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破解“入学难”问题,并着力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华丽蝶变。
资源扩容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首要基石。我市坚持规划先行,加大投入,科学布局。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超6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增学位超过8万个,以“大手笔”投入书写教育资源供给的“大文章”。
除了“大手笔”的投入,我市积极以“绣花功夫”推进“小切口”的改善,将关怀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保护学生视力的“明亮工程”出发,三年内改造7801间卫生照明不达标教室,让超过35万名师生在更明亮、更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感受教育的温度。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为201所学校重点添置完善风幕机、挡鼠板等“三防”设施,为142所学校更新消毒柜、留样冰箱等关键设备,为123所校园食堂实施改造升级。
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为教育内涵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我市不仅关注“有没有学上”,更致力于“上好学”,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全部建立心理辅导室。福安市更是先行一步,成立全市首个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我市不断构建完善教师培养、引进、激励多措并举的体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本土培养上,持续实施市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累计认定市级以上名优骨干教师近2400人,队伍规模稳步壮大。在人才引进上,持续推进紧缺急需市级人才引进项目,成功引进宁德市基础教育人才272人、天湖人才852人,配套投入引才经费约4500万元。
在社会激励方面,我市更强化举措,与青拓集团青山慈善基金会合作实施“宁德教育千人助学计划”,累计助学助教4885人、奖教奖学780人,投入总金额约达2400万元;宁德时代和宁德新能源两家企业联合设立“宁德市毓捷教育基金会”,近两年共表彰金额高达642.5万元。
资源扩容与内涵提升的双轮驱动,带来显著的成效。最直观的变化是,“择校热”明显降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更多角落。一批批优质学校的建成,不仅增加学位供给,更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有效降低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屡创新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一幅“学有优教、公平优质”的教育新图景正在闽东大地徐徐铺展。
产教融合赋能
激发发展新动能
“我们公司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有来自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班’。这些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而且技术过硬,为我们企业的发展解决人才短缺的大问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如是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宁德市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深层逻辑。
作为全球知名的“锂电新能源之都”,宁德市拥有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青拓集团等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如何让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宁德教育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我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共组教学团队、共研课程标准、共搭实训平台。近年来,职业院校对接四大主导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例保持在60%以上,各院校先后与255家企业(单位)建立实质合作关系,与四大主导产业链的企业联办订单班(冠名班)达48个。此外,宁德师院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全国三茶统筹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宁德新能源产业产教联合体”,并获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效促进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这一模式的典范。该校紧密对接宁德市主导产业,先后与宁德时代、青拓集团等企业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多个“订单班”或“现代学徒制”班,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企业技术专家直接参与教学,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这种“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无缝链接”。
除了加强机构建设外,我市还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育质量和覆盖面。一方面,坚持以赛促教,出台《宁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励操作细则》,每年从市教育基金会列支30万元用于奖励大赛获奖的师生。另一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宁德开放大学与宁德时代共同成立“时代智匠学院”,招收学生近3000人,成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同时,社区教育成效显著,我市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奏响“多赢”的和谐乐章。对于企业而言,获得稳定、高素质的人才供给,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学生而言,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人生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对于学校而言,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对于全市而言,构建起一个与产业布局高度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打造“世界锂电之都”和“全球不锈钢之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教育真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闽东振兴,教育先行。我市将继续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统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倾力书写服务全面振兴的时代答卷。
□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