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德老城区南环路的喧嚣中,鹏程街心公园宛如一枚被岁月打磨的青玉佩,镶嵌在人民影院门口。这里不仅是鹏程古街(即学前街,现称学前路——正是蕉城第一小学校门前的那条路)的东南入口,更像一扇时光的雕花窗棂——当现代人的脚步踏过石板路,鞋底与石缝摩擦的声响里,交织着古代童生研墨的沙沙声、老电影放映机转动的吱呀声,还有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过的轻快脚步声。
街心公园 黛瓦下的古今叠印
踏入公园,仿古建筑的翘角飞檐如振翅欲飞的玄鸟,划破六月晴空。灰瓦白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仿古长廊木梁纹理如岁月掌纹,散发着杉木清香。防腐木台阶,是家长歇脚处,也是承载时光的座席。暮色漫过屋顶时,公园拐角的烧烤摊支起红色烤炉,火苗将夜色染成暖橘色。肉串在炭火上翻滚的滋啦声,混合着孜然香与海蛎饼的油香,飘向长廊雕花栏杆。穿校服的孩子举着烤鱿鱼跑过,石板上的油渍恰似百年前童生泼洒的墨点——这片浸满市井气息的角落,曾是封建时代宁德县学的“考坪”(即考棚),古代学子追逐功名的起点。
须知,考坪地址大致就在现人民影院地块,而如今仿古建筑的鹏程街心公园,在当年尚属海岸边缘。若从公园再往东走(往宁德商城方向),会遇到一段下坡路,如今的马厝巷(新塘宫门前)外才是真正的海滩所在。旧时的城墙顺着南环路蜿蜒至此,在这片区域设有码头,商船渔舟曾在此停泊,海风与潮汐声是这里最古老的背景音。因地势稍高,除非遭遇特大潮水,海水一般不会淹没现公园的路面,但涨潮时,水流可沿着蕉城第一小学与电影院之间道路下方的暗沟蔓延,悄然勾勒出这片土地与海洋的千年羁绊。
考坪往事
海风中的科举年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县周德至奉令在此开设宁德县学考棚,当地人更习惯称这里为“考坪”。这座县级考场规模颇大,据老居民回忆并测算:宽约30米、深约75米,占地面积达2200多平方米。考棚为单层建筑,大门设有较高的木门坎,跨进门坎后,便是由密密麻麻的柱子支撑起的开阔空间,四面通风的格局让海风能自由穿堂而过。地面以三合土铺就,虽朴素却坚实,承载着无数童生的笔墨与梦想。场内分隔出众多小房间,如同蜂箱般整齐排列,这便是童生们的考试“号舍”。
每年二月,全县由私塾学堂推荐的童生都会集中于此参加县考,这也是科举时代最基础的一次考试。每个童生独占一间小房,在其中奋笔疾书,考试内容涵盖经、史、时务,而八股文和试帖诗是重中之重。但是这次考试对童生来说只是初露锋芒而已,只有到了学政主持考试的“院试”才是关键,录取者统称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不仅取得了学籍,优等生每月还能领到六斗廪米,相当于如今的助学金,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参与更高层级考试的资格——从府考到乡试,再到会试、殿试,无数人从这里出发,循着“探花、榜眼、状元”的荣耀之路跋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仅是文科考场,武科生的考场则在“南较场”。南较场需出南城门,顺着“桥仔头”进入,俗称“较场坪”,面积十分广阔,北起桥仔头,南至箭场溪、箭桥头的榕树下,东面靠海,西面紧邻较场边路。据记载,较场坪上曾设有操场、跑道、射箭靶场等设施,石锁、石制杠铃等举重器械散落其间,见证着武科生们挥刀舞枪、策马扬鞭的身影。一文一武两处考场,在海风中共同织就了古代宁德的人才经纬。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考坪的墨香渐渐淡去,却在时光流转中酝酿着新的故事。
从考棚到党部
砖缝里的政权更迭
民国时期,考坪的功能开始转变,三合土地板上出现了不同的身影。1918年,南北军阀混战,政局不稳,中央政府委派前海军大臣萨镇冰回闽督办清乡公所。次年元月,宁德县公署奉令利用这座明清考棚成立县级清乡公所,同时附设城区清乡保卫团,巡逻的保卫团士兵皮靴踏在青砖上,留下整齐而沉重的节奏。
这片曾见证科举荣光的“考坪”上,有一排平房后来成为民国时期宁德县党部的所在地。党部大门内,单檐六角的“长璋亭”静静矗立,这是民国后期为纪念郑长璋烈士修建的。这位1926年入党的革命者,曾在此传播进步思想,后在“四一二”政变中英勇牺牲,石碑上的刻痕至今仍留存着他的名字,成为红色记忆的见证。1927年1月,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在明伦堂(现蕉城第一小学内)成立,郑长璋任筹备处主任,后县党部办公场所迁入考坪。在考棚旧址上,穿长衫的公务员抱卷宗匆匆而过的身影,与墙角残存的科举碑刻、新刷的标语在同一面墙上形成奇妙对峙,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人民影院
银幕上的时代切片
据社区原住民老人介绍,考棚历经文化馆、人民会场等阶段。当时人民会场为简易单层建筑,高约6米至7米,屋顶呈“人”字形,大门上方正中央设有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标志。广播站也设在这里(解放初期百业待兴,大多部门没有固定办公场所,能挤进去便已难得)当时广播站为解决回音问题,还是他父亲用稻谷壳经煮沸消毒、晒干防霉后制作隔音墙,才达到理想效果。1953年,考坪旧址上开始浇筑人民影院的地基,放映机的光束第一次穿透政治风云,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黑白光影投映在曾书写八股文的土地上,褪色的策论墨迹仿佛在胶片转动声里微微震颤。声音的传播与影像的放映,共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承载市民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20世纪70年代的夜晚,人民影院一角多的票价让翻盖座椅场场爆满。穿的确良衬衫的青年挤着站票,阿婆布兜里晃着炒瓜子。考坪旧址的青砖被改造成观众席台阶,曾承载笔墨的土地,如今盛满观众的笑声与泪水:老街坊陈老伯为看《五朵金花》连刷三晚,邻座总在《卖花姑娘》放映时默默抹泪。二楼放映室的光束穿过尘埃,在幕布上织就另一个世界。当《英雄本色》的枪火声从楼上飘下时,隔壁烧烤摊的铁盘正滋啦煎着海蛎饼,肉香与胶片机的机油味在暮色里缠绕成歌。
今昔重逢
烤串与胶片刻痕
20世纪80年代电视普及后,电影院上座率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人民影院蜕变为集观影、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影视城,成为蕉城活力十足的文化休闲地标。如今的人民影院像一座叠印时光的立体书——钢筋混凝土楼体里,一楼“时代百货”玻璃门映着行人匆匆,二楼影厅与商铺霓虹灯交替明灭,三楼窗台上还搁着电影放映公司的旧胶片箱。墙根砖缝渗出的潮气,仍藏着百年前东湖塘的咸涩(如今围塘已让海水退远)。
傍晚的烧烤摊前,摊主翻转烤串的手腕起落,与百年前童生握笔的弧度在暮色中重叠。这份跨越时空的“书写”里,藏着不变的生活热望:烤签在炭火间穿梭如笔锋游走,油星溅起如墨滴坠砚的涟漪。家长们在公园台阶上谈论学区房新政、社区文化活动趣闻;穿校服的孩子举着烤翅跑过影院LED招牌,驻足看非遗糖画艺人表演。考坪青石板、党部残碑、影院胶片槽、烧烤摊铁架,四重影像在南环路晚风里层层显影,如老照片叠着新底片,冲印着宁德的记忆。
站在防腐木台阶上,抬眼可见仍在放映的3D影厅光影闪烁,转身便是通往文庙的学前街石板路。仿古长廊翘角划破暮色时,能听见三重声响:家长手机的消息提示音、影厅的杜比音效,还有风穿廊柱时,隐约带着百年前童生诵书的余韵。从沧海边的科举号舍到蕉城一小的琅琅书声,从笔墨春秋到银幕光影,这片土地始终跳动着文化脉搏。鹏程古街的故事,正以这份文脉传承为韵,借“好厝边近邻驿站”的书法体验、非遗展览等活动为笔,在学前街入口续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黄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