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三都澳,曾经的“海上茶马古道”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5版:茶道休闲       上一篇    下一篇

  几世纪前,闽东的茶叶在福建乃至全国无论产量和质量都占一席之地。可是,闽东的茶叶是怎样漂洋过海走遍世界各个角落,成为欧洲达官显贵和普通民众日常休闲的茶文化呢?

  说到美丽富饶的闽东,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世界著名的海港三都澳,联想到产自闽东醇香扑鼻的茶叶,被三都澳那起伏海浪犁出一条“海上茶马古道”,推波助澜到世界各地,让欧洲人痴迷和拥抱。

  据史料记载:1606年,荷兰人把中国茶叶带回欧洲。从此,这片以绿叶制成的茶在欧洲“星火燎原”。在英国,上至皇室下至挤奶工风靡起茶文化来。

  既然茶文化在欧洲风靡,那其源头处在垄断地位的中国茶业也随风起舞迅速红火起来,茶农的种茶积极性高涨,翠色的茶树也在闽东山岭遍布。

  闽东的茶叶何时从三都澳的海上走向世界呢?据史料记载:早期闽东茶叶运到福州走水路和陆路,水路是福安县赛岐码头装上大船,顺着赛江之水一路而下,穿过白马门和三沙湾,出了东冲口,进入大海南下福州口岸。陆路其实是半程水路半陆路,半程水路是由赛岐码头出发到宁德飞鸾码头上岸,再换成挑夫用肩挑,他们走罗源、连江官道到达福州口岸。

  清政府被打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政府给英国开放了福州通商口岸,三都澳成为闽东茶叶外运的“海上茶马古道”。

  在此期间,也就是咸丰元年(1851年),福安县坦洋人研制成功坦洋工夫红茶,这红茶颇受西方人的喜爱,成为出口外销的主打茶叶,无独有偶,光绪十年(1884年),山区县的政和人也研制成功政和工夫红茶,也是出口外销。由此两地红茶产业产生蝶蜂效应,带动了周边乡村茶树种植,红茶的产量像溪流源源不断地增多。如坦洋工夫红茶辐射到周边的周宁寿宁等闽东北地区,北路茶的名称由此得来。政和工夫红茶辐射到邻县松溪,还走出省门到浙江省庆元地区,可惜没有制造技术和设备,采摘的茶青得送政和加工。

  坦洋工夫红茶和政和工夫红茶都是外销到西半球的欧美市场,陆运水运海运是红茶走出国门的代步运输工具。坦洋工夫红茶先走长溪内陆水路,再到赛岐海边码头装船启程,航行在三都澳碧波海浪里,出东冲口南下福州口岸之后,漂洋过海到达目的地。政和地处内陆山区,生产的红茶先靠挑夫肩挑,一路过周宁经福安,最终也是三都澳海路的助力,走进海外市场。

  闽东红茶生产鼎盛,又有海外市场的热销,三都澳“福海关”在1899年5月8日成立,三都澳成了闽东茶叶航运中心,据《三都澳海关十年报·1899—1901年》的统计,99%以上茶叶都是走三都澳港口海上运输进入海外市场。

  三都澳“福海关”助力闽东红茶的发展壮大,茶叶出口量快速增长。闽东红茶也让三都澳“福海关”声名远扬。

  蕉城区濂坑村志《濂川志》记载,村里的宁德铁沙溪码头,官井洋大黄鱼在此上岸,挑往古田屏南等地,而古田屏南茶叶等山货又在此上船运往三都澳。这也得到《福建之茶》的证实:“屏南、古田和宁德的虎贝、洋中、石后等地出产的茶叶先集中宁德铁沙溪(今蕉城濂坑村),然后出西陂塘,经三都澳运往福州。”《福建之茶》还记载了各地茶叶的运输之道,如“寿宁之茶……经武曲、社口而往赛岐”;周墩(即周宁)之茶则“直接由陆路挑运至福安之穆阳,经赛岐出口”。宁德县北部山区(不含周墩)部分茶叶沿霍童溪运至八都码头转宁波船出口(或用肩挑由陆路翻越飞鸾岭直达福州)。1927年,坦洋茶商胡修诚在赛岐创办“裕通轮船公司”和“裕泰来茶叶公司”,之后,福安茶商合资成立了“福寿轮船公司”,从而福安一带茶叶直接从赛岐运到福州口岸。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控制和封锁三都澳,闽东茶叶外销繁忙的三都澳海运线被切断,茶叶滞销,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抗战胜利后,虽有复苏,但不及从前。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三朝”的三都澳“福海关”被撤。三都澳海上茶马古道完成使命正式告别,走进历史书页。

  如今,闽东茶叶发展壮大势如破竹,产量质量屡创历史新高,闽东的交通也发达,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闽东产的红茶、白茶、绿茶,搭上高速路的快车,赶赴世界各地,让闽东茶的醇香飘向世界各地。                □ 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