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安市范坑乡蛇头村50多亩小杭椒种植基地迎来首个采收季,步入基地,只见一串串翠绿的杭椒缀满枝头,村民穿梭其中忙采摘。“我们早上四五时就开始采了,采到九时左右结束,能赚个百来元。”蛇头村村民余兰珠笑意盈盈。
据了解,来村里种杭椒的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寿宁的种植户。为何选择蛇头村?“蛇头村地质、海拔都比较适合种杭椒。”来自寿宁的杭椒种植大户吴运贵说,今年他在村里种了50亩作为示范基地,通过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实行保价收购,“事实证明,蛇头村产的杭椒品质的确比较好,我们将其作为精品蔬菜,利用自有渠道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范坑乡地处福安市西北部高海拔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但青壮年劳力长期外流,导致农业资源闲置、产业发展受阻。近年来,当地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向外引智借力,不断培育壮大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在蛇头村党支部的多方对接和精心运作下,今年村里从寿宁县引进种植能人吴运贵,通过“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扶助村民发展杭椒产业,让这片几近抛荒的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据介绍,杭椒作为一种耐寒性佳、连续坐果能力强且便于运输储存的蔬菜品种,特别适宜在像范坑乡这样的高海拔山区种植。经过吴运贵全流程悉心培训指导,加之村民田间的精细化管理,预计今年基地内的杭椒可实现每亩近6500公斤的高产量,同时通过吴运贵事先打通的销售渠道,每公斤保底收购价5.2元,成了村里今年村民的重要增收项目。
杭椒喜获丰收,蛇头村党支部又有了新思路:在发展杭椒种植的基础上尝试芥菜轮作,力争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刨”出新效益。“杭椒、芥菜两方轮作,预计每亩产值可从1.6万元提高至2万元,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蛇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小芳介绍。
在范坑乡徐家山村的昌锦家庭农场,菌菇种植户陈昌锦在来自浙江的技术人员指导下,试验优化改良后的黑木耳新菌种。“今年提前接苗了,想看一下菌种菌丝的长势,如果长得好,下一季就可以多种点。”徐家山村村民陈昌锦说。
范坑乡群山环抱,林木资源丰富,且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为菌菇代料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乡党委积极组织各村党支部外出考察,对接浙江等先进地区的食用菌研究机构,引入优新菌种和种植技术,助力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今年春季,徐家山、毛家坪等村试验种植的黑木耳、熊掌菇取得丰收,卖向市场后品质得到客商认可,并签订长期合作的购销协议,极大提振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菌菇朵朵林下生“金”,果香飘出“甜蜜”经济。在洋山村的连片避雨大棚内,棵棵水蜜桃树硕果盈枝、甜香四溢。“水蜜桃树种下刚好三年,今年一棵树可结30多斤果子,六亩水蜜桃预计可以增收3万元左右。”洋山村村民毛灿寿介绍。
据了解,水蜜桃是洋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培育的又一特色农业产业,从穆云乡虎头村引入的优质水蜜桃种苗,经过洋山村肥沃的黄土地孕育,更好地促进糖分生成,果实个大汁甜。目前,在示范户的带领下,全村种植面积已达20多亩。“洋山村黄土多,这里土质种出的水蜜桃香气足、甜度高,今年市场售价不会差。”毛灿寿说。
以“党支部+”模式为引擎,先天不足的范坑乡正一步一步破解发展瓶颈,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靠山吃山,但怎么吃出好光景、吃出可持续,关键得有新“吃法”。在范坑乡党委书记林万堂看来,破解“种不好、卖不掉”的痛点,外引技术人才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由党支部牵头、合作社拓销路既解技术瓶颈,又保产品销路,“说到底,就是让山里的宝贝能变现,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钱赚,让乡村真正活起来。”
□ 陈雅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