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尔文 通讯员 刘淑惠
不久前,尤溪县与晋江市以朱子文化、海丝文化为媒,在南溪书院共同启动新一轮文明实践山海共建活动。多元文化展示、文旅客源互送、书院文化结对……两地文明共建的生动实践,正是三明推动文明实践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朱子理学孕育地,三明深植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根基。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魂,充分激活阵地、队伍、载体三类核心要素,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生机,持续擦亮“满意在三明”城市文明品牌。
固本——
文化扎根,沃土生芳
文化生根,离不开一方沃土。我市将悠久文脉转化为“家门口的风景”,让历史可触可感,让文明新风浸润日常。
“秀英办班不为己,只想搭桥众人行……”泰宁县梅林戏展示传承基地内,国家级非遗梅林戏唱腔悠扬。这出新编戏曲改编自本地道德模范事迹,将移风易俗、家风传承融入传统唱段,演员把主人公的善良无私演绎得真切动人,让观众沉浸其中。“以前觉得非遗‘老’,现在才发现它说的就是身边事。”戏迷黄燕平说。
五年来,梅林戏剧团创排30余部新戏,年均举办公益演出超300场,深入乡村、校园,让文明新风随戏韵传遍田野。
三元区新南社区的城市书房里,居民林女士手捧《泸定桥》绘本,孩子倚在膝头听得入神。“红军叔叔抓着铁链往前冲,子弹嗖嗖地飞!”这抹温馨画面,正是我市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与城市书房、便民生活圈融合的生动缩影。
大田叶炎煌故居、宁化木活字传习所、永安红军标语博物馆……今年以来,市委文明办串点连线各县(市、区)文化地标,以“文脉循迹·明礼三明”为主线,推出30条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线路,为市民与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为拓展文明实践阵地的文化功能,我市各地秉持“家门口的实践点”和“不设墙的实践点”理念,依托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公共阅读空间等场所,打造了三明黄酒酿制技艺(三元顶太村)传承所、泰宁景阳书院、闽中戏曲文化园等一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让文明实践文化阵地成为群众心灵栖息的好去处。
育人——
多元力量,薪火相传
文明传承,关键在人。我市广泛汇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成为新风传播者,共同奏响和谐乐章。
华灯初上,三钢1958工业园气氛热烈。大学生戴言的鼓棒在《刀剑如梦》中划出弧光,台下老工人击节应和,孩童坐在父亲肩头挥舞荧光棒。
“用街舞认识城市,用说唱对话老街!”这群“青城合伙人”借助校地协同舞台,将校园文化转化为惠民服务,为城市文明注入青春正能量。
由市文旅局与闽光文旅联合出品的三明首部原创话剧《纪念铁》在三钢俱乐部成功公演。近千名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和市民代表观看首演。舞台再现沙溪河畔拓荒场景、高炉出铁的炽烈瞬间,以及调整期的艰难抉择,剧中“沪明”象征与“纪念铁”党员徽章的情感寄托,引发强烈共鸣。
市直机关干部李女士观后表示:“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更坚定了我们传承工匠精神的决心。”88岁的“钢一代”张爷爷来自上海,他动情地说道:“当年我们来到这山沟,不是为了名利,是为了给新中国炼出钢铁!这部剧演出了我们那代人的精神。”该剧是我市推进“文旅+工业”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借助艺术转化激活工业遗存的时代价值。
如何让文化活水持续流淌、精准“滴灌”?尤溪县在全省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被闽中古建与朱子文化吸引的杭州周青、洪纬夫妇,扎根半山村创办“新知青艺社”,开展民乐、舞蹈公益培训,点亮村民文化生活。
随着“艺术点亮乡村”影响扩大,周青团队屡获交流邀请。在9月12日举行的全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派驻座谈会上,34名文化特派员正式受聘“上岗”,标志着该工作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铺开。周青团队现场作了经验分享。
这批文化特派员由市直及各县(市、区)文化领域精英和骨干组成。他们将迅速深入街头巷尾,开展文化宣传、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等工作,助推优质文化资源直抵基层。
目前,全市共有172支文化志愿服务队、4000余名文化志愿者,这些文化专业力量,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基层的坚实支撑,文化星火在三明大地上燎原。
赋能——
古韵新声,活化传承
文化传承需借时代之舟。我市以创意为桨,让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载文明新风驶入生活江河。
尤溪南溪书院内,“南溪讲坛”宣讲深入人心。“做文明家长,伴孩子成长”“让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8场专题宣讲用乡音解读传统,以“土教材”讲活“新道理”。
活动结束后,一位母亲拉着宣讲员说:“原来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饭桌边的闲聊、出门前的嘱咐。”
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科技周暨第十六届少儿美术展上,来自上海和三明的200余名师生纷纷驻足观看。在互动展示区,将乐擂茶、泰宁上青棕编、宁化客家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吸引了众多目光,引得阵阵赞叹,这些触手可及的非遗体验项目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了非遗项目展板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三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独特魅力。活动不仅促进了沪明两地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更在广大师生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三元区“沪明情深?文创盛宴”主题展销会上,60个摊位整齐排列,“一县一品”区琳琅满目。市民张强拿着海派文创产品赞不绝口:“能体验文化、品尝小吃,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办!”
如今,各县(市、区)立足本土文化根脉,深度激活三元旧石器文化、沙县小吃文化、明溪鸟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耕体验、户外研学等农文旅融合型文明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既盘活了乡村文化资产,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让文明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同时,我市已培育出146个独具地域辨识度的文明实践品牌矩阵。其中,“艺术点亮乡村”“街角遇到她”“抗战文化‘吉山悦读’”“城市里的‘钢铁记忆’”等文化类主题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乡大地涌现,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
从朱子理学到红色基因,从客家山歌到工业记忆,我市正以创新服务重构文化“打开方式”——不将历史封存于展柜,而让其融入市集烟火、长辈叮咛、青年律动,生长出可触可感的温度。放眼三明,文明新风轻拂,文化根脉绵延,一幅文明浸润、文化兴盛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