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饼、中秋鸭,大田人的中秋“密码”
日期:10-06
宁化文昌阁的月亮 (施福玲摄于2022年9月11日)
●林生钟
“月呷(吃)饼,呷到后尾鼎;月呷抛(柚子),呷到后壁沟……”临近中秋节,大田许多乡村,飘起这样喜迎节日的童谣,人们开始忙着互赠节日食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送节”,外甥们提前登门给母舅送礼,“中秋饼”月饼、米糕、“中秋粉”米粉、“中秋鸭”活鸭,以及应季的柚子、板栗等果品,各色美食各表心意。
大田人称中秋节为“八月节”“八月半”。《大田县志》记载:“是日,家家备月饼、瓜果、石榴、芋头赠送亲朋。晚餐,后路一带要吃牛肉、粉干,屏山一带吃芋头饭。普遍宰鸡鸭、吃中秋饼。入夜,有的妇女以月饼、柚子、栗子、花生等敬月。”本地民间自古有送端午礼、七月半礼、中秋节礼、年礼等“四礼”的风俗,馈赠的“四大礼”娘家人必须收下,约定俗成。
《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大田月饼做成圆月形状,代表团圆,且每四块叠在一起用的纸张包成一“封”;米糕做成四四方方,四小块包成长条状。天圆地方,这两种美味里包裹了果干、瓜脯、芝麻和糖等馅料,口感松软,芳香诱人。送礼的队伍穿行在乡间小道上,那美味随八月丹桂飘香。
大田人中秋节送月饼和祭月,除了表示团圆和祭拜月中仙子嫦娥外,还另有说法。元朝,蒙古人统治了汉族,把汉民划为下等人,政府实行军管。汉人每三户要认养一个蒙古兵,且同时只准许三户合用一把菜刀,由管制的士兵轮流发给使用。这些坏人成天要吃要喝,还经常欺凌善良穷苦的百姓,于是愤怒的人们借助汉族特有的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在糕饼里互递纸条,约定中秋夜一齐动手把无恶不作的蒙古兵除掉。就这样,每年的八月十五互赠月饼的习俗延续了下来,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向往团圆的同时,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
中秋节晚餐吃“中秋鸭”,据说也与元朝有关。汉人决定推翻蒙古人统治,但因统治严厉,不能公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取当时称蒙古人“哒子”的谐音“鸭子”,约定中秋节吃鸭子一起采取行动。其实,中秋吃鸭子的习俗,是因为此时鸭子处于生长最肥壮的季节。许多福建人用本地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煮,味道非常好。
在大田,中秋夜晚是唯独一个不焚香、不烧炮仗来祭奠先祖的节日,人们静静地沐浴着银辉,分享团圆和丰收的故事。祭月活动安排在月亮升起之前。吃过团圆饭后,人们把家里所有的糕饼和水果,都摆在圆竹匾里,然后放到晒谷架、屋顶,或者较高的桌子上,儿童做着游戏唱着童谣。老人教年轻人根据农谚判断往后的天气,如果“云盖中秋月”,可能“雨打上元灯”,第二年元宵节影响闹花灯。
中秋节的节日源自古代自然天象崇拜,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唐代,官方认定中秋节为全国性节日,节日文化融入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浪漫故事。过中秋节盛于宋朝,明清以来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是夜家人团圆仰望圆月,所以又叫“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