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中秋食芋:客家古风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连允东

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赏月,尝着月饼,其乐融融,而我总会忆起儿时合家团聚共享芋香的情景。

中秋食芋头是我家乡客家山村的传统习俗。宁化流传着“半年薯芋半年粮”的谚语,说明芋头是家乡主、副食兼用的粮食。芋头遍地都能种植,既可充粮食,又可当蔬菜。客家地区把芋头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几乎家家种植。炎炎夏日,田间地头、坎尾溪畔随处可见碧盖似伞的芋叶。秋季稻果飘香,家家户户地窖、房角堆满黑黢黢的芋头和芋子。芋头土里土气,貌似蹲伏的鸱鸟,被乡亲们称作“蹲鸱”、芋艿、毛芋。这土货其实是好东西,是山中珍品。

客家人爱吃芋,不断更新烹制出各色美食。

儿时每到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烹制芋头品尝。这天村子上空到处飘荡着浓浓的芋香。闻着那诱人的芋香,会让人口内生津,食欲顿生。而中秋这天,聪明勤劳的母亲就会挑选出自种的粉质好、味鲜美、个头大、不麻口的香芋(家乡又叫“槟榔芋”)亲手烹制一锅“煨芋头”犒劳全家。

母亲先将芋头洗净,去皮后切成圆圆的块状,放在铁锅中文火慢煨。她总要吩咐我们兄妹四人不要猴急,不能随便打开锅盖,要用微火慢慢煮上半天,这样煨出的芋头才香。我们只好眼巴巴耐心等待。等到芋香如蝶满屋翩跹,母亲便会揭开锅盖,用盆装起芋头,撒上些白糖,端至庭院桌上。此时全家老少循香而至,围坐八仙桌,品尝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煨芋头”。香喷喷、甜滋滋、粉糯糯,那滋味真让人没齿难忘,越吃越想吃。

中秋之夜,我们一边咀嚼香芋,一边欣赏明月,那意境是何等惬意,至今难忘。从小爱思考的我,好奇地问父亲:中秋节大都吃月饼,而我们家乡为何食芋头呢?父亲微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传,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时,一次被王莽重兵包围在山上。几天后,粮草用尽,兵士们饥饿不堪,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之危。这时王莽又发起了火攻,满山燃起了熊熊大火。在这危急之际,突然下起大雨,山火被大雨浇灭了。雨后天晴,在刚刚烧过的泥土中散发着阵阵香味,兵士们拨开刚刚烧过的草灰一看,原来竟是烧熟了的芋头。士兵们饥肠辘辘,便挖出烧熟的芋头,美美地饱食了一顿。肚子喂饱后,士气也顿时振奋起来。刘秀见状,抓住战机,下令突围杀下山去,最后转危为安,取得胜利。由于这天正是八月十五。刘秀当皇帝后,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下令每逢中秋节全军都要设宴大吃芋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为民俗,并从中原流传到我们家乡。日久天长,芋头便成了家乡中秋佳节的必食佳蔬了。

芋头,虽然普通,但营养丰富,可治病健体。它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原产我国和印度。古时,随着原始马来族的迁移,由印度传到了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芋头在我国的种植有很长的历史。《史记》《汉书》《尔雅》等古籍都有记载。到了公元560年,《齐民要术》中,已经记载我国当时芋头有15个品种。

芋头吃法既简单又多样,可煨可炸,可蒸可煮,可甜可咸。我所吃过的两款芋头美食风味别具。一款是“葱油芋艿”:将芋头洗净、蒸熟,去皮,切成片或滚刀块,再用水冲一下,然后用葱花炒熟即可,其味香糯可口。另一款是“椒盐芋艿”:将芋头片炸熟,蘸椒盐吃。既可佐酒又可下饭,其味又香又滑。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芋头含蛋白质、淀粉、脂类、钙、磷、铁和丰富的维生素,很适合老幼、胃弱、恢复期病人食用。据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载:其性平味甘辛,入肠、胃二经,可调中补虚、开胃、消疠散结,主治中气不足,瘰疠、肿毒、腹中癖块等。难怪芋头颇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成为餐桌上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