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国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团圆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要拜月、赏月、吃月饼,举办灯会、舞火龙、赏桂花、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家喻户晓。其实,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拜月仪式,农历八月中旬正是收获季节,古时候有“秋祀”,要拜谢土地神、月神。古人认为,大地提供丰腴的乳汁,是丰收之母,是拜土地神所赐,但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也不能丰收,所以要拜月。
中秋节起源于先秦,到了唐代,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魏晋时代便有中秋赏月习俗,唐朝更为盛行,《开元遗事》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在长安太液池西岸筑赏月台,供他与杨贵妃中秋夜赏月之用。此楼毁于“安史之乱”,今尚存一台阶遗址。
宋代赏月之风比唐代更盛。中秋佳节,京城茶楼酒肆装饰一新,出售美酒佳酿,水果店堆满新鲜水果,豪门显贵在楼台亭榭中品茶赏月,琴瑟鸣奏,彻夜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最佳位置,以先睹月色为快。
明清时代,中秋之夜,家家设宴,阖家团圆,宫廷祭月颇具规模。据说,北京“月坛”就是嘉靖皇帝修造供皇家祭月的地方。颐和园则是清朝慈禧太后率大臣、后妃和宫女祭拜月神的场所。
中秋节流行吃月饼,也与亲人团圆相关。“月饼”一词始见于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猜谜语,始于汉魏时期,盛于唐宋。唐宋,文人创作文字游戏,悬挂于灯上,猜中者有奖励,遂发展为灯谜。
我国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傣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有中秋节,习俗丰富多样,各有特色。朝鲜族过“秋夕节”,祭祖扫墓,制作打糕,举办扮牛巡游祈福的黄牛游戏。苗族、彝族举行“跳月”活动,全村寨聚集空地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借此表达爱慕之情。侗族流行“偷月亮菜”,未婚女性偷摘瓜菜以祈求婚姻,并高声告诉主人,象征仙女赐福。
我国周边国家也过中秋节。朝鲜、韩国的中秋节称“秋夕”,日本称“十五夜”,泰国称“祈月节”,印度称“明月节”,柬埔寨称“拜月节”,老挝称“月福节”,都与月亮有关,正是“天涯共此时”。
过去,三元人在中秋节晚上,有个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习俗:偷南瓜(竟与侗族偷瓜菜的习俗相似)。有人在房前屋后南瓜架上,选一个大南瓜“偷”走,且要留着上面的瓜蒂,然后贴上一张红纸,送到新婚夫妇家中,让新娘子吃带瓜蒂的南瓜,寓意是祝愿她早生贵子。种瓜的主人也乐意让人“偷”瓜,认为是积德行善之举。这习俗流传到本世纪初。由于城市化的进展,城区没有菜地,此习俗基本消失了。
中秋灯谜
1、中秋菊怒放(成语)
花好月圆
2、中秋旅游度蜜月(成语)
喜出望外
3、望星空(成语)
高瞻远瞩
4、举杯邀明月(礼貌用语)
赏光
5、举头望明月(影视演员)
高圆圆
6、寂寞嫦娥舒广袖(舞蹈名词)女子独舞
7、我常遇到姐妹俩(神话人物)嫦娥
8、国庆过后是中秋(郑板桥诗句)一节复一节
9、一轮明月挂中天(股市术语)日涨亏盈
10、中秋月饼(电脑名词)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