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 睿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近年来,三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人居环境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具民生“温度”、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答好普惠共享“基础题”
新学期伊始,建宁一中新校区正式启用,这座按省一级达标校标准建设的现代化校园,总建筑面积8.43万平方米,设有63个教学班、新增3150个学位,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三明持续深化医改,探索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体系,建设“两师两中心”,启动健康效益驱动数智化全生命周期慢病共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模式从“后端救治”向“前端预防”转变。全市已开展千余项新技术新项目,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关注群众身心健康的同时,三明市还着力完善体育设施,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以筹备2026年第十八届省运会为契机,全市加快推进20个赛事场馆的新建与改造。这些场馆在赛后将成为市民健身新阵地,实现“平赛结合、持续利用”。目前,186场“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系列活动已陆续开展,蓬勃兴起的全民健身热潮,不仅为成功办赛预热,也让更多群众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筑牢幸福生活的健康基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务服务的温度,同样体现在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的行动中。此前,面对不动产综合窗口因拆迁户集中办理业务出现的阶段性高峰,三明市政务服务中心主动打破常规,一日两次启动延时服务,确保所有排队群众“一次办成、当日办结”,让“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的理念深入人心。
聚焦百姓急难愁盼,谋划政之所向。回望2024年,全市3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顺利完成,全年共投入资金36.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38.3%。
今年9月,三明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202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征集工作,持续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写好精准暖心“服务篇”
今年1月,国网三明供电公司与三元区白沙街道群二社区共同构建的“特殊困难群体用电行为分析模型”,通过实时监测用电数据,及时捕捉到独居老人王满秀家中连续24小时用电量骤减的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
社区网格员李建兰根据提示迅速上门,发现老人在浴室摔倒后立即联系送医,最终使老人转危为安。如今,在三元区,一块块智能电表正成为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全网”,实现着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守护”的跨越。
在科技守护特殊群体的同时,遍布社区的“长者食堂”则用平凡烟火气,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着融融暖意。
中午时分,三元区沪明社区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一堂。社区居民陈文包的一席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共同心声:“这个食堂方便了大家,管理好,服务好,饭菜卫生,特别满意。”
目前,三元区已建成6家这样的社区食堂,通过“零租赁”模式和“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可持续筹资机制,让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实惠、营养的“暖心饭”。
就业是民生之本。
近日,永安市创新推出“就业夜市”招聘模式,巧妙地将岗位推送与城市夜经济相融合,通过“线下夜市+线上直播”形式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在以“职引未来、筑梦青春”为主题的“就业夜市”上,40余家企业携595个优质岗位进场揽才,促成325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今年以来,三明市持续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就业服务网络,已建成11个县级零工市场和52个零工驿站服务点,并通过免费技能培训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有效激发了灵活就业新动能。
为进一步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我市在11个县(市、区)开展“凝心交融”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为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
“活动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了‘他乡遇故知’的温暖。”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人才动情地说。一场场暖心活动,不断增强着三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让更多年轻人选择扎根三明、共创美好生活。
从智能电表的无声守护,到社区食堂的暖心烟火;从零工市场的精准匹配,到人才平台的赋能成长……三明正以科技之力、政策之暖、服务之细,持续织密社会保障网,让幸福融入日常,温暖触手可及。
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改造后,小区的路宽了,新建了休闲长廊、儿童微乐园,我们越住越舒心。”三元区城关街道芙蓉新村居民张美华开心地分享道。
芙蓉新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空中“飞线”密布、地面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长期困扰居民。随着1000多万元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的注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折射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治理大事”。这套“绣花功夫”不仅用在了小区内部更新上,在治理共享电动车这类城市“顽疾”中也发挥着作用。
针对共享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市城管局联合多部门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科学核定投放规模、划定停放区、压实企业责任、强化智慧监管。如今,全市3.8万辆共享电动车有序停放,成为街头一道文明风景线,市民出行体验显著改善。
路通产业兴。三元区中村乡南坑村道路上的“微改造”让农村公路的舒适性、安全性“双提升”。村党支部书记林爱珠笑着说:“现在会车方便多了,村民出行心里踏实了!”
目前,三明全市形成“四纵三横三联”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第三,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4个,为城乡要素流动铺就“快车道”。
这是我市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的缩影。
秉承惠民初心,我市多措并举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交通、物流、环保、供水等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速,城乡“硬件”差距持续缩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8亿元,涵盖城市地下管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52个项目;谋划实施6类54个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70.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8.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54%。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持续推动文艺资源与村民需求深度融合,开展“远山三人行”、流动舞台车、百姓大舞台、“半台戏”配送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去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077场,开展“三明之美”等文艺采风活动,推出《城关记忆》《沙县之味》等文学作品。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城乡大地,成长为赋能乡村发展的茂林。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如今,三明正持续将“民生清单”转化为百姓的“幸福账单”,一幅幅可感、可知、可享、可及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