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对免费直播课骗局不能限于自我防范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刘剑飞

近年来,网络技能培训市场持续升温。其中,一些AI技术赋能的短视频制作、文案创作等新兴领域培训,以零成本、高收入、保就业、中大奖为卖点,吸引学生、家长和求职人员,诱导其不知不觉步入不法商家设下的陷阱。(9月16日新京报)

针对免费AI课程背后的层层套路,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进行了详细的拆解,并给出预防和识别知识普及,可以帮助公众有效避开这些隐蔽陷阱。但是对于这种“温水煮青蛙”式骗局,仅靠公众自我防范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重拳出击,持续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网络技能培训需求不断增长,这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些机构以“免费直播课”为诱饵,通过低价体验包、限时福利等话术引流,逐步诱导用户购买高价课程套餐。更具迷惑性的是,部分平台还刻意营造“成功案例”与“学员好评”,制造虚假繁荣,打着科技赋能、技能提升的幌子,掩盖其违法违规本质,形成一条隐蔽的利益链条。

出现这种骗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新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学生、宝妈、转岗人员等群体对“快速提升技能”“实现收入增长”有着强烈渴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打造出“零基础月入过万”“轻松掌握AI技能”的虚假承诺,诱导消费者一步步落入收费陷阱。另一方面,一些人对网络技能充满向往,看到网络发展迅速,网络直播收益可观,迫切希望通过免费直播课程来提升自己适应网络生活的能力。这种焦虑被不法分子精准捕捉并放大,导致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骗局。

名为免费网络直播课,实际上却是在为高昂的付费课程作铺垫,设置的“特等奖”中奖率却被偷偷调整为“0”,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公然践踏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确立的诚信原则,也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经营者应当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规定。

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果断出击,铁腕整治,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斩断虚假宣传与诱导消费的利益链条。一方面,要加强对直播培训平台的动态监管,及时识别并封堵以“免费”为噱头的引流手段,对涉嫌虚假宣传的课程内容、用户评价和技术资质进行穿透式审查。另一方面,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同时,推动行业制定服务标准,引导正规机构公开透明运营,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

免费直播课程骗局,危害深重,不容小觑。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破坏了网络空间的诚信基础,动摇了公众对新兴职业培训模式的信任。对于这种新型诈骗,必须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持续净化网络消费环境,才能守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重建人们对网络空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