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开发林下“四库” 再造“金山银山”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技人员在林场观察林下作物长势

生态公益林林下空间复合经营示范园

破土而出的灵芝

●全媒体记者 陈 渴 泰宁记者站 熊明欢 通讯员 朱业辉 陈乘贵 文/图

金秋时节,走进泰宁国有林场,杉木林里,铁皮石斛、多花黄精、福建土砂仁、竹叶榕、赤灵芝等中草药材生机勃勃。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立体经营,科学发展林下种植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泰宁国有林场场长刘美利说,作为省属国有林场,泰宁国有林场探索生态公益林林下空间复合经营模式,开展前端品种试验与技术验证,为林农蹚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

立体经营激活“四库”潜能

泰宁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27.53万亩。作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泰宁县去年10月发放了首本林下空间经营权证书,林农邓仁义在朱口镇音山村林下种植517亩黄精、草珊瑚,拓展了生态产业路径。

林下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这对于散户来说是一道难题。盲目种植,不仅风险高,更会挫伤林农积极性。

泰宁国有林场的林下种植给了人们全新的思路。这里海拔300余米,生态公益林2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复合经营示范园467亩。其主林层是上世纪80年代种的杉木,经过四次择(间)伐,每亩保留杉木32株,释放了林下空间,改善了林内环境,林木生长具备更好的条件。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环境……养护得当的生态林持续发挥生态功能。可是,生态林仅仅只有生态效益吗?

答案是否定的,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更加符合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本着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原则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2019年,林场在主林层下套种木荷、楠木、枫香、栾树等乡土阔叶树种,每亩套种100株,形成针阔混交、异林复层的稳定林分结构。

林分逐步提升,改良环境的同时,广阔的林下发展空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去年起,林场在林冠层充分利用树干空间绑植粉佳人、泰斛1号等新品种铁皮石斛,在林下层套种草珊瑚、牛奶根、三叶青等食药同源特色药材,地表层种植黄精、山姜等耐阴药用植物,地下层则栽培灵芝、大口蘑等特色菌类,最后加以林禽、林蜂养殖,构建五层空间的充分利用模式,森林俨然成为硕大的立体“粮库”。

如今林下成了“绿色矿山”:走过灵芝圃,只见赤灵芝伞盖色泽鲜亮,形态饱满,这5亩灵芝圃当季采收新鲜灵芝约500公斤,实现产值7.5万元。

截至目前,林场林下种植1000亩,今年新增288亩,发展铁皮石斛、黄精、灵芝等“福九味”道地中药材及福建土砂仁、牛奶根等10余种中药类食材,为林农提供可看、可学、可借鉴复制的国有林场试点样板。

科技支撑强化“四库”功能

库,意味着丰足、充盈,蕴含着稳定、持久。科学种养,是让“库”源源不竭的个中要义。

如何把这天赐的潜力做强、希望做大?泰宁国有林场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主动引入现代科技,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三明市农科院等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引种林下作物新品种,优化种植管理技术,对接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提升产品附加值。

8月的一天,示范基地里一场实地授课正在进行。

“石斛有些缺水,喷灌系统要装上。”“赤芝菌丝不够饱满,像这样白边褪去的灵芝要及时采摘,否则容易老化,失去营养价值。”“注意杉木林的白蚁问题,适时喷洒药液,监测也要跟上。”

这天,市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叶炜和同事、高级农艺师江金兰来到林场一路“把脉问诊”,让林场工作人员受益匪浅。

去年,市农科院、农业农村局和林业局在答复《关于建立三明市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库的建议》中提到,市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收集了石斛、金线莲、黄精等中药材的种质资源2000多份进行保存、扩繁、育种、科研等工作,有关部门将通过对野生中草药资源的收集、驯化、组培开发、规模生产,建设三明特色野生中药材示范基地。

今年起,泰宁国有林场采取合作经营方式,依托市农科院药用所的技术支撑,试种优良种源,探索林下多元生态高效种植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充分释放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潜力。

走到一棵杉木前,叶炜指着其中一棵绑植的铁皮石斛介绍道:“这是粉佳人品种的铁皮石斛,生长速度快,是通过组培改良后研发出的新品种。”

十余年前,叶炜和江金兰在开展铁皮石斛研究收集资源时联系到泰宁采药人范志敏,他采摘的是崖壁石斛,这个品种产量少、种植难度大,成活率低。在范志敏帮助下,叶炜将数百株崖壁石斛样本收藏于农科院,在保护野生种群的同时,研发出更加适合林农种植的石斛品种,林农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到野外采摘石斛。

市农科院还向泰宁国有林场提供了牛奶根新品种,即沙阳奶香。这种牛奶根香气浓郁,适合温度较低的地区种植。

林场和农科院的合作,实际上是一场“双向奔赴”。农科院为林场提供种子、苗木、技术,林场则成为农科院新种苗的展示窗口。叶炜表示,林场在种植新品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能成为农业技术人员的新课题。

示范引领共享“四库”红利

“小而散”模式制约林下种植产业发展。不少林农无法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在种养品种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效仿的问题,产品以区域性自产自销为主,被动等待客户上门,因此难免出现产品滞销和售价过低等问题。

这类瓶颈的突破,在林场山脚下的兴发农庄找到了答案。

初秋时节,农庄成片的三叶木通结出了不少果子,农庄负责人范兴发乐呵呵地说:“这些黄果子再过不久就能成熟,到时欢迎大家来农庄体验采摘乐趣!”

这些长势良好的三叶木通,背后是农庄和农科院共同的心血。2023年,范兴发第一次种植三叶木通,因为没有经验和专业知识,插条种的三叶木通始终无法成活。农科院药用所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给范兴发传授剪枝方法,指导他将野生三叶木通“驯化”成人工植物。如今,农庄的林下养殖、木耳灵芝等产业也蒸蒸日上。

范兴发告诉记者,自从泰宁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示范种植以来,吸引了周边不少新型农民培训班、研学活动在此开展,给兴发农庄和“发哥共享农场”的抖音号带来了更大流量,为林下产品招来更多消费者。林场农庄共同搭建“互联网+林产品”平台,去年销售林下食品20余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

除兴发农庄外,林场与上青乡三坑家庭林场合作建立200亩本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实行“林—药—菌”立体套种。林场还依托周边民宿、农庄打造“森林人家”民宿集群,推出研学线路和林下经济体验游,培训当地农户推广林下种植经验,推荐成熟品种给林农种植,推荐林农和企业对接,让林农种植的林下作物品种都能接到订单、打开销路,从而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形成“林场+企业+农户”的共赢模式。

“让山林更绿、林农更富,是我们践行‘四库’联动的根本目标。”泰宁国有林场场长刘美利表示,通过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带动周边林农从传统营林向复合经营转型,共同分享森林“四库”带来的生态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