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记者站 詹铁笛
“农民丰收节”刚过不久,在明溪县夏坊乡崇盛闽台智蔬农业公司的种植基地内,丝瓜、茄子依旧在忙着采收。
企业负责人陈忠平说,近几年,崇盛闽台智蔬农业种植基地扩展至400亩左右,各村加盟的供货农户增加50余户,发展势头良好。
“虽然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体量和影响力还不算大,但我们觉得,‘三人成众、星火燎原’,全县许许多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尽一份力,就能汇聚成强大的乡村振兴能量。”明溪县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罗水源说。
三人成众 星火燎原
罗水源提到的,是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已经连续开展4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一村两户”活动:积极发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其种养加工基地所在村结对合作,所在村为农业主体提供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争取等方面的服务,农业主体帮助2户以上村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主体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
“我们定期对各村开展走访,发挥促进会与许多农业经营主体联系密切,情况熟悉的优势,在农业经营主体与各村间牵线搭桥,促成乡村振兴的两大重要力量抱团。”罗水源说。
在侨乡明溪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多,规模大、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不多,团结一切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显得至关重要。
现在,明溪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已经吸纳85家会员单位,这些会员单位以吸纳务工、技术指导、订单销售等形式带动脱贫户和其他农户增收致富,还以修桥铺路、捐资助学奉献爱心,反哺当地的帮扶。
今时脱贫户 明日带头人
“星星之火”,能有多大能量?一些村干部当面质疑:“带动那一两户,作用有多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陈忠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他本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20 年脱贫后,积极参加县、乡举办的脱贫户培训班,结识了介绍经验的俊轩家庭农场主叶清龙。培训结束后保持联系,坚持向他学习小丝瓜种植技术,并在第二年与叶清龙开展订单种植合作。创业期间,叶清龙许下提供种苗、技术和包收包销的承诺,县促进会提供了帮扶资金,乡、村协调流转土地,帮忙申请产业发展贷款。当年,陈忠平蔬菜种植纯收入5万多元,第二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后来与伙伴合作成立崇盛闽台智蔬农业。
如今陈忠平脱贫致富,不但企业持续壮大,还带动更多人一起加入特色蔬菜种植,今年总计带动农民增收300万元。
按照约定,夏坊村村民张远寿今年种了10多亩茄子,采收后由崇盛闽台智蔬农业公司统一收购,增收10万余元。包装车间里,受雇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天能挣130元,一年下来能增收3万多元。
叶清龙自己能创业成功,也得益于各级促进会、有关部门以及所在村多方面的扶持。他带动了许多像陈忠平这样的有志村民。
振兴能量和托举善意在流转、延续。就像罗水源会长向质疑的村干部解释的那样:“‘小个体’未来可能是‘大龙头’,今天是追随榜样的一分子,明日可能也是带头人。”
主动作为 尽力而为
作为社团组织,县促进会尽可能地发动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一村两户”活动没有合同约束,只有促进会推荐的活动形式和牵头推动的倡议、鼓励,为什么还能富有生命力,一年年开展下去?罗水源认为,主要是因为各村和农业主体之间实实在在的互利互惠关系。
“以前,农业经营主体在村中落户,可能和村‘两委’不怎么打交道,一些村干部还不认识。现在,我们来牵线搭桥,大家成为熟悉的朋友、发展的伙伴,农业主体有了用工源、供货源,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何乐而不为?”他说。
2020年初,返乡创业青年杨慧珍就参加了市、县乡村振兴促进会举办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种植基地建设在城关乡坪埠村,和当地村干部却没怎么打交道。
通过罗水源引荐,村里才和杨慧珍“搭上线”。“她给村民带来许多就业机会,为村民的蔬菜打开销路,我们也尽力为基地建设发展提供便利,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申报等方面全力相助。”城关乡坪埠村党支部书记罗永贵说。
明溪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向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送倡议书,引导更多人参与活动,他们分享各级强农富农政策、经验,帮助解决困难和要求,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推荐优秀企业参加省、市展销会,宣传农业主体联农带农的典型事例。
几年来,县促进会推荐15家农业主体,作为市乡村振兴促进会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对象;争取省、市促进会、县有关部门等各类资金260多万元,支持鼓励28家农业主体。
2024年,明溪全县7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2292户,增加农民纯收入5490多万元;全县带动农民年增收5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14家,带动1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