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飞珠
党政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一文中指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新时代提升党政干部的情绪资本,对于党政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个人韧性、优化决策质量、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组织和谐、提升治理效能具有深远意义,是赋能新时代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情绪资本对治理能力的赋能价值
情绪资本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重要补充,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凝聚力与影响力。对党政干部而言,提升情绪资本具有三层重要意义。
一、提升执政效能。决策与执行是干部履职的核心环节。积极情绪(如冷静、乐观)能拓宽认知视野,增强思维灵活性,助力干部在复杂决策中看到更多关联性和可能性。良好的情绪管理能有效抑制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带来的认知窄化,避免“一叶障目”或钻牛角尖。高共情力的干部能更精准地把脉民生诉求,并制定出更基于客观事实与长远利益的接地气的政策。善于情绪引导的干部能更有效地动员群众、化解矛盾,优化认知功能,实现从“感性冲突”到“理性驾驭”的飞跃,提升个人决策与执行效能。
二、优化政治生态。一个情绪稳定、待人真诚、充满共情的干部,自然会展现出亲民、务实、可靠的形象。无数个由高情绪资本干部创造的“健康小气候”相互影响、叠加,最终从量变到质变,从“个体行为”到“系统生态”,共同营造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简单清爽,工作交流坦诚高效,能减少内耗,增强团队战斗力,形成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国家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并最终汇聚成宏观的政治生态。
三、巩固群众基础。换位思考使干部能够真正站在群众立场,感知其情绪、理解其需求、体会其困境,避免了政策执行和群众工作中的“想当然”和“冷硬横推”,使服务更具温度、更贴民心。善于管理自身情绪的干部,在面对群众抱怨、投诉甚至过激言行时,能保持平和心态,不被对方的负面情绪“带偏节奏”。其高超的“社交技能”则能运用非暴力沟通、积极倾听等技巧,有效安抚情绪、澄清误解、建立信任,将对抗性沟通转化为建设性对话;能敏锐地觉察群众的不良情绪,从“话外之音”和“情绪信号”中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出个性化、未被言明的潜在需求,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投放和超前介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党政干部情绪资本的现实表征与主要困境
广大党政干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情绪韧性。但也应看到,部分干部在情绪资本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职业压力下的情绪资源枯竭。基层和关键岗位的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的生理透支与心理疲劳,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会严重削弱干部的情绪韧性和积极心态,使其情绪资本不断“赤字运行”。另外,社会公众对党政干部在能力、品德、作风等方面抱有极高期望,将其视为“全能型”公仆。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干部的言行失当容易被聚焦、放大甚至曲解,面临“舆情审判”的风险,导致部分干部滋生“少干事、少出错”的消极避责心态,在情绪上长期处于紧张和防御状态,难以展现真诚、开放的情绪魅力。
其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限制了主体能动功能的施展。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仍存在“谈心色变”的羞耻感,导致忽视情绪健康,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此外,干部队伍个体间在成长背景、人生阅历、性格特质上存在差异,导致在面临相同压力时,不同干部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效能大相径庭。情绪资本薄弱的干部更容易成为工作中的“情绪引爆点”或“负能量源”,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破坏团队协作与组织氛围。
其三,情绪管理培训的供给不足导致情绪资本短板效应。现行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虽日益完善,但核心内容仍侧重于政治理论、党性修养、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硬知识”,针对情绪认知、压力疏导、心理调适、人际沟通等“软技能”的系统性、专业化培训不足。即便有相关课程,也常流于形式化的讲座,缺乏实操性和体验性,导致绝大多数干部缺乏提升情绪资本的科学途径和必要工具。他们能意识到自身存在情绪问题(如易怒、焦虑),却不知如何有效应对。未将情绪资本作为一种可习得、可提升的关键能力进行系统性开发,成为提升干部整体素养的一块“短板”。
三、提升党政干部情绪资本的系统路径
提升党政干部的情绪资本,需要构建一个涵盖个体、组织、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的系统性、协同性支持体系,变“个人修行”为“系统赋能”。
(一)个体层面: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我赋能与素养进阶
干部自身是情绪资本积累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习心理学、管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功能及其对健康、决策、人际关系的影响。要树立“管理情绪是提升能力”的科学观念,掌握并践行核心调节技巧:1、正念冥想——每日投入10-15分钟进行正念呼吸或身体扫描,培养对当下体验的专注力,有效降低焦虑,提升觉察力;2、认知重构——学习同不合理信念作斗争(如“我必须成功”),练习用更积极、合理的信念(如“凡事尽力而为,对了庆祝,错了进步”)取而代之;3、合理宣泄转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规律运动和均衡饮食,培养阅读、书法、音乐等业余爱好,为情绪提供转移和滋养的渠道;4、升华成长——撰写“情绪日志”, 记录引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分析诱因、自身反应及情绪结果,寻找最优应对策略。此外,可主动向信任的同事、领导或朋友请教,寻求反馈与支持,及时有效调整,修炼合适的情绪反应。
(二)组织层面:强化外部支撑,构建协同赋能机制
组织是干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直接环境,良好的氛围和机制有助于提升干部情绪资本。第一,通过开设系统化的干部压力与情绪管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从讲授式转向体验式、工作坊式,注重技能训练而非知识传授。第二,深化谈心谈话制度,上级领导与下属的谈心谈话,不应仅是单纯的工作汇报,而要关心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压力和家庭困难,体现组织温度。第三,领导干部要带头展示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公开谈论压力与挑战,传递“重视情绪健康是强大而非软弱”的信号。第四,打造基于信任的团队氛围,鼓励成员坦诚交流、相互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减轻干部的“不敢错”焦虑。第五,举办团队建设活动,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团队拓展、兴趣小组等,缓解工作压力,增进同事间的情感交流。第六,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对经历重大突发事件、工作重大挫折或家庭重大变故的干部,组织应及时介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休假安排,营造积极健康、包容支持的组织文化。
(三)制度与文化层面:强化战略引领,夯实价值导向的保障基础
从宏观的制度和文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价值引导,是为情绪资本提升提供持久动力的根本保障。2018年中组部印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关心关怀干部心理健康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提升情绪资本,不仅是关爱干部身心健康、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赋能治理能力、应对复杂挑战、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举措。应构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首先,要将干部心理关怀和情绪能力建设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考核或领导班子考核的软性指标,推动落实。其次,要弘扬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文化导向,宣传善于做群众工作、心态阳光、领导团队有方、家庭幸福美满的“全面发展的榜样”,树立可学可做的先进典型。再者,推动“情感治理”理念,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倡导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和情感互动,鼓励干部在工作中展现同理心和温度,使治理体系刚柔并济。最后,媒体应客观、全面地报道干部队伍,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也应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避免“污名化”和“标签化”炒作,为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一个更为宽容的舆论环境。
总之,通过个体、组织、制度文化三者的同向发力、互为补充,方能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干部情绪资本开发与赋能生态系统,最终锻造出一支心理素质过硬、治理能力卓越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作者单位为中共三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