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记者站 吴 伟 文/图
清晨5时,沙县的老街还在沉睡,而府前中路上的“佳兰烧麦”已亮起温暖的灯光。王妙弘系上围裙,走进弥漫着面粉香气的后厨,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爸,我来和面吧。”王妙弘轻声说着,接过父亲手中的面盆。沙县小吃技艺(佳兰烧麦)传承人王景熙欣慰地退到一旁,看着女儿将木薯粉与面粉按比例混合、注水、揉捏。
“水和面粉的比例,差一点就完全不同。多一分粘手,少一分易破。”她一边揉面,一边说。手腕使力,身体微倾,面团在她掌心渐渐光滑柔软起来。
这一幕在两年前还难以想象。2012年从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王妙弘在福州工作了两年,随后回到沙县,踏入房地产行业,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从未想过要继承家里的小吃生意。“我们都知道做小吃起早贪黑的辛苦,没想让她做这行。”母亲郑加兰说。
转折发生在2023年8月的一个清晨。王妙弘看到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突然意识到传承了百年的手艺可能面临失传的危机。“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血脉里的召唤,小吃基因突然就觉醒了,这门手艺可不能断在我这一代。”王妙弘笑着回忆道。
佳兰烧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王妙弘的太爷爷王元增将山西太原王氏烧麦的做法带到沙县,经三代人的打磨与创新,如今已成为沙县小吃的代表性美食,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传承,从来不是易事。王妙弘伸出双手,指节处的薄茧和虎口微微发红的压痕,无声诉说着这两年的磨砺。最初的日子里,她每天5时就来到店里,从最基础的和面学起。“失败是常事,不是太干就是太稀。”她笑了笑,眼神明亮。“父亲会一直站在我身后,也会反复提醒我要看面光,手感要稳。”
压皮更是真功夫。“要用长长的擀面杖反复碾压,摊开再重来,一次一次,直到面皮薄如蝉翼。”她示范着动作,手腕灵活地转动,“最开始做半小时手就没力气了,一早上下来整个手臂都非常酸痛。但父亲从不催我,他只是重复做给我看——这就是最好的鼓励。”
“传承不等于守旧。”王妙弘说,她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尝试在馅料中加入香菇、虾仁等新食材,“要让老味道焕发新活力”。话语间,她手法娴熟地将馅料包入面皮,用虎口轻轻收口,倒扣入蒸笼,动作一气呵成。
天光渐亮,朝阳透窗而入,刚刚出笼的烧麦晶莹剔透,刷过一层薄薄的猪油,越发显得诱人。她抬手擦去额角的汗,望向店内——食客们正吃得津津有味,而她站在后厨,笑容温暖而满足。
“入口先是豆豉油的鲜甜,然后是粉丝的爽滑弹脆,最后是面皮、肉末、胡萝卜、香葱的丰富口感在嘴里绽放。”一位吃了三十多年佳兰烧麦的老食客赞叹道,“这就是记忆中的沙县味道。”
如今,佳兰烧麦日均卖出烧麦上万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络绎不绝。“很多人拿着手机找过来,说在网上看到了我们的烧麦。”王妙弘说,有些客人会主动拍摄制作过程,发到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平台,让传统手艺被更多人看见。
这份热闹,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区里非常重视小吃产业,办培训、做推广,我参加过两次免费培训,不仅学了手艺,还懂得了怎么更好地经营。”言谈之中,她流露出真诚的感激。
尽管有很多机会开分店、做规模,王妙弘却始终清醒:“守好一家店,比开十家分店更有意义。”对她而言,传承不只是生意,更是一份责任——对得起每一位专程而来的食客,对得起四代人的匠心积累,更对得起沙县小吃这块金字招牌。
她深知,她守住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值得世代传下去的、热腾腾的生活记忆。“我将继续沉下心来不断精进技艺,做出更多口感丰富的烧麦。”王妙弘说,“不仅要让每个烧麦都保留着祖辈传来的味道,还要让更多人通过这一口鲜香,记住沙县,爱上沙县小吃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