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让“稻种”飞入寻常百姓家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赠书仪式

●全媒体记者 苏诗苗 丁楚玉 通讯员 黄 乐 文/图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长篇纪实作品《大地上的稻种》在闽江源头的建宁首发。金黄色的书面,与大地上丰收的色泽相呼应,三明人执着于“一粒种子”事业的精彩故事跃然纸上。

三明稻种“全景图”

20世纪70年代,三明市开始杂交水稻制种和育种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等水稻育种专家育成的“汕优63”良种,从1986年开始连续16年保持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之最。刘文炳研究员等农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工作在田间地头,使三明杂交水稻制种名扬天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级各部门、育种专家、院士学者、农技人员、种业企业、制种农户在三明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大地上的稻种”精彩诗篇,合力做大三明稻种产业,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也让更多农民增收,在大地上创造出更大财富。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在《大地上的稻种》序中写道:“三明作家创作的《大地上的稻种》,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讲述,呈现了三明杂交水稻种业不凡的发展历程。书中讲到了杂交水稻制种领域的不同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我认识,打过交道,有的还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们身上,有着一股落地就生根、一心向上的‘稻种精神’,读来非常亲切。”

《大地上的稻种》以“群像式”的手法,展现了执着于“一粒种子”事业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叙写充满了“生活味”“泥土味”“家乡味”,从中表达了他们对稻种的情感,对大地的情怀。《大地上的稻种》被省委宣传部列入2024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被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评为2025年度福建省优秀出版项目。

出版方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林滨在首发式致辞中说:“这部长篇纪实作品,记录了三明杂交水稻种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是一曲献给大地、献给劳动者的时代赞歌。”这部作品将杂交水稻稻种这个高度专业化的主题,进行科普化、文学化,填补了从地方视角、产业视角系统书写杂交水稻故事的空白。全书16.6万字,包含稻花香自闽江源、“明”牌稻种、制种记、高师、小稻种大产业、中国稻种基地等六个章节,是一幅描绘三明稻种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景图。

用双脚丈量土地

著名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稻作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长河,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沃土。稻种文化又是这一文明河流的源头。

如何深入到民间,行走在大地上,追寻三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稻种奇迹,这是创作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本书作者之一颜全钦说:“和写作本身比起来,我们花在采风路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本书作者、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纪任才在首发式介绍采风创作情况时说,写稻种就是写人。正是这份对土地、对稻种、对制种人的敬意,让他们用心用情地投入到创作中。

对谢华安院士的采访是“挤”进去的。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多次联系,谢院士不是在海南南繁基地,就是忙于各种事务。2023年4月的一天,得知谢院士到三明泰宁参加一个活动,他们从三明赶到泰宁。当晚,谢院士本有其他安排,却在他下榻的酒店,推掉其他活动,欣然接受采访。育种专家既从事脑力劳动,也从事体力劳动,院士也有一双农民的手,常年待在田间,面庞被晒得黝黑。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谢华安院士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述了儿时关于饥饿的记忆,少时立志让乡亲吃上饱饭,讲述了求学、工作经历,特别是南繁、育种历程。

近两年的时间里,创作者采访了育种专家、农技人员、制种农户、育种制种企业主、各部门相关人员近百人次。

被称为“农技铁人”、两度换肾不向厄运低头的黄秀泉,是沙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基层农技人员工作量大,黄秀泉认为全靠一种精气神在支撑着。什么样的精气神?他的话语质朴无华:“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做种业科研的基础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牺牲了多少人?他们连一顿饱饭都没吃过,共和国就这样拼出来了。”在他身上,创作者看到了稻种人的家国情怀。

彰显农耕文化符号

文学叙事当下,文学留下历史。

林滨说:“《大地上的稻种》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文学呼应,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辛勤付出的崇高致敬,也为讲好中国农业故事、传播福建精神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典范。”他期待,有作家创作出更多关于“三明稻种”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剧本、儿童文学、绘本等等,使“三明稻种”题材的作品多元化、立体化、系统化,借助出版此类精品力作,传播科学知识、彰显闽人智慧。

“三明稻种”是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地方题材,《大地上的稻种》长篇纪实作品体裁,使作品的受众更加明晰,让大众能够从书中获取稻种知识,汲取“稻种精神”力量,通过传播与阅读,阐扬稻种农耕文化符号,唤起读者对稻种与制种人、农民与水稻、个体生命与土地关系的思考。

在首发式的创作与阅读座谈会上,知名诗评家卢辉说:“当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时,作品本身的创作价值已得到了彰显。《大地上的稻种》出版发行,从一个层面唤醒了我们对粮食安全,对将来我们‘吃什么’的关注与思索。”

《大地上的稻种》是一次成功的三明稻种叙事。相对于三明杂交水稻种业的辉煌,对不少从业者来说,他们从事的则是寂寞的事业。育种专家说,一粒稻种的选育周期一般为8年,“八年磨一剑”。8年之后,这粒种子能否在“种业丛林”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还是未知数。只争朝夕,他们或使中国杂交水稻种业迈出一大步,或在“稻路”上前进那么一厘一毫。即便自己数年的努力告诉后来者“此路不通”,也是一种贡献。书中的内容呈现,与制种者的日夜奋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