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两岸家书》在北京发布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据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王承昊) “如果,能把海水喝干就好了”“海峡隔两岸,家书十余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精选收录17世纪至上世纪20年代跨越台湾海峡往来信件的《两岸家书》,23日在北京台湾会馆正式发布。

该书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依托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的两岸家书及相关文献,从数千封家书资料中精选22个故事,按历史脉络分为5个阶段,串联起两岸跨越数百年的亲情记忆与文化交融,呈现两岸同胞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交织。

在《两岸家书》中,收录有科举史上最后一位台湾省籍进士汪春源的家书。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汪春源愤而参加“公车上书”,公开反对《马关条约》的屈辱条款。在大陆为官、居住期间,汪春源与台南的家人屡有书信往来,对海峡那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关切在心。

“家书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批台湾爱国文人,在割台后不愿做异族奴,纷纷‘内渡’,饱尝背井离乡、思乡思亲之痛的生活缩影。”汪春源的曾孙汪舟参加了当天的新书发布会。他说,当年这些前辈的人生境遇各有不同,但思乡思亲、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是共性。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在这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平生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台湾抗日志士林正亨在给母亲的家书中说,“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

数十年后,林正亨的儿子林义旻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泛黄的家书。“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身负16处伤,但他并不在乎。家书中没有个人九死一生的战斗经历,只有对台湾光复的喜悦和炙热的家国情怀。”林义旻说,今天重读这些家书,更能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更加期盼两岸真正团圆的那一天到来。

新书发布活动后,现场举行“雁字回时——两岸家书特展”活动,以“实物+展板+口述”的创新展陈形式,立体呈现两岸家书背后的历史温度与文化脉络。

本次活动由全国台联、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指导,北京市台联、福建省台联、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共同主办,北京台湾会馆、福建人民出版社协办。特展将展出至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