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杉口古桥探秘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朱国章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莘口,因其位于署沙溪(旧称杉溪)汇入沙溪河的出水口,故而得名杉口,后因方言谐音改为莘口。历史上的莘口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水边小村,与毗邻的同为沙溪河畔水乡的永安贡川镇不可相提并论。如果说贡川是一位达官显贵,那么莘口或是一位低调的乡绅。

临近水边,桥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莘口有一座祥云桥横跨于署沙溪之上。我初到祥云桥,看见在桥南公路内侧立着一块碑,碑上记载“祥云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古石桥历史悠久,迄今两百余年……”这是2005年祥云桥被洪水冲毁,2007年2月重修竣工时立的。公路外侧便是祥云桥南岸,桥东侧立着的石碑告诉我,祥云桥于1984年3月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

我走上祥云桥,硬质的皮鞋踏在石板上,脚下传来“嗒嗒嗒”的声响,似乎当年的马匹还在祥云桥上闲庭信步。光滑的石板告诉我,两百多年来,有太多的脚步从它的身上踏过。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民,肩挑担子走家串户的小贩,身背行囊匆匆赶考的书生,祥云桥以其不变的身躯立于署沙溪之上。桥两侧是两排石栏杆,栏杆上的苔藓雨季生旱季干,附在桥栏上,略显斑驳。

当年,建桥之初,由于河道里大多是泥沙和沼泽地,桥墩地基不稳,容易下沉。于是,工匠们叫人在河底挖一个大坑,在大坑里整齐地摆放上松木,横竖交错叠放,然后再用煮熟的糯米汤混合石灰、沙石铺在松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稳固的桥墩基础。

桥墩迎着上游一面,像船头一般的造型,能够有效地分散上游下来的水流压力,减少对桥墩冲击。在南方地区,很多桥梁、房屋、城堡的建设都用这种方式筑基。

我走到了桥北岸,北岸是莘口古镇住宅区。正当我想结束此次探访时,无意中瞥见一根斑驳石栏柱上,依稀可见“大清乾隆乙卯年鼎建”。桥南的碑刻告诉我,祥云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这也是被大部分人所认同的。这与石栏柱上的记载存在较大出入。清乾隆乙卯年是公元1795年,也就是乾隆禅位于嘉庆皇帝那一年。如果乾隆是嘉庆之后的皇帝,那么一切都好说,可以说始建于嘉庆建成于乾隆年间。但是,乾隆乙卯年比嘉庆丙寅年整整早了11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莘口相识的人,试图通过借阅莘口几大姓氏族谱,从中找到答案。可是,一来大部分家族不愿意将族谱借阅给外人;二来族谱大部分只记载家族内部事务,对于其他较少提及,我只好暂时放弃。

后来,我找到了一册《三明地名纵横》,里边记载着祥云桥“彩映长虹”,落款清嘉庆丙寅秋月。只有桥梁竣工了才会在桥上题字,这就意味着祥云桥当年开工,当年就竣工了,因清嘉庆十一年是嘉庆丙寅年(1806)。从正月开工到秋月,最多就是9个月,以当时技术水平,这还不考虑南方多雨天气因素,要在9个月完成这样一座石桥修建几乎不可能。

早期,莘口隶属于沙县。果然,民国时期的《沙县志》记载:祥云桥在莘口,嘉庆十一年建,高四丈六尺,阔两丈两尺,长二十丈,计费万两。民国时期的《沙县志》延续了清道光时期的志书,可信度较高。首次修建祥云桥时耗费万两,且其长度换算成以米为单位,大约是高15.3米、宽7.26米、长66米。

那么,是不是这座石桥始建于乾隆乙卯年,完成于嘉庆丙寅年呢?修这样一座石桥耗时十一年似乎又说不过去,那,是否修建期间发生了一些不可抗拒的事情,耽误了修桥的进度呢?还是在乾隆年间已经就有了这座石桥,嘉庆年间又重修呢?

这些疑问,如同桥的身影,烙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倒是,当年的《沙县志》里,有县令翁有仪写祥云桥的一首诗:“跨水横空驾巨鳌,兴与到处近银河。一躬吏治贤劳少,三载民勤利济多。按月方编除道政,采风翻省褰裳歌。我来重访张公绩,满眼祥云亦太和。”

哎,诗中的“三载”,不已经告诉我这座桥的修建时长了吗?当然,我并不敢仅凭自己对翁县令这首诗的粗浅理解,就对这座桥的建设工期下结论。

如今,我每天傍晚从单位下班,驱车回家。时而,路过祥云桥,下车,一个人走走,踏在古桥石板上,独自享受着这一刻的静谧。那会儿,倚靠在桥栏上,远望山边即将落下的夕阳,夕阳将云朵映射得五彩斑斓,从云朵里,有时就透出些祥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