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档案是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全程,是各种社会信息中最可靠、最具权威性和凭证性的信息,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发挥了以史鉴今和教化育人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大田县现存的档案,除了明清和民国编修的3部《大田县志》外,民国时期的档案仅存360卷,且多以文化教育为主,其他方面欠缺。”9月18日,大田县档案馆馆长林起煌介绍。近年来,大田县档案馆不断努力寻找民间散佚的文书史料等档案征集线索,注重馆藏档案的整理和发掘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县情县域史料利用价值。
“档案医生” 修复历史记忆
“有人说档案修复员就是‘档案医生’,给破损的档案‘问诊’、做‘手术’,借助镊子、毛笔、喷壶等工具和宣纸等材料,用巧手抚平一页页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档案史料,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林起煌说,修复后的档案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在编史修志、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在大田县档案馆的档案修复工作室,档案修复员周艳丽拿着棕刷,蘸上特制的糨糊,认真地在破损档案背面刷满糨糊,并且贴上宣纸。接着,她把一张塑料薄膜覆盖上,用软毛刷小心翼翼地从中间往两边刷,排出纸页里的气泡,保持档案平整。
“修复档案的工作流程复杂。”周艳丽告诉记者,县档案馆馆藏的部分档案因年代久远、保存条件不足等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馆组建专业团队,长期开展档案修复工作。
周艳丽把有破损、虫蛀的档案从库房调取出来,然后拍照、扫描,再把整卷档案拆散,用毛笔、棉球、酒精等对档案纸页进行除尘、消毒,修补被虫噬、鼠咬的孔洞及撕裂的地方。对糟朽、纤维断裂的纸页,进行托裱加固;对酸化的纸页进行脱酸增碱、止损加固等。档案修复后,她把刷了糨糊的纸页上墙阴干,然后裁切装订,经验收合格最终入库。
“针对纸张破损的档案,运用托裱、补洞等传统工艺修复;针对字迹褪色的情况,采用字迹恢复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档案的原始面貌。”对不同类型的破损档案,周艳丽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经过修复处理的档案,纸张强度增强,字迹稳定性提高,为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档案修复对环境和技术要求严格,需要设立专门的工作室,配备恒温恒湿设备、通风系统等,确保修复工作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防止档案在修复过程中受到二次损害。
2009年至今,大田县档案馆共修复各类档案1169卷73484页,有民国时期的政府官员登记表、教育类的表簿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清册、草册和其他文件等。其中,明清时期地契、文书契约、版串、账册、命纸等民间文书价值大,极大地扩充了馆藏可利用档案资源。
档案出版
再现文化“活化石”
2017年以来,大田县档案馆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档案开发经费,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央苏区党的宣传工作——大田卷》(画册),已编辑待出版的有《三明市民间文书——大田卷》等书。其中,《大田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2册)于2023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大田县文书》(13册)于2023年9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田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为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开发项目‘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系列之一,是福建省第4个、三明市首个档案馆编辑出版,也是大田县档案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档案的专题档案选编。”负责编著工作的县档案馆馆员李建忠介绍,该书选用馆藏档案339份、照片103张,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大田县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基本情况。同时,为推动重建大田城区民国时期的蔡公亭、发掘大田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家族史等发挥了显著作用,在社会上取得良好的影响。
县档案馆编辑的《大田县文书》收录历史文书实物5052份,有官契、诉状、白契、版串、粮户执照、阄书、婚聘和收条等10余种,形成时间为明末(1597)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75)。
“这是‘福建文书系列’丛书的第一种,书稿所收录大田县档案馆馆藏民间文书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归户性强,仅图片就有6700多幅。”李建忠介绍,这些民间文书时间跨度长、归户资料完整、文史价值高,属珍贵的原始凭据,填补了大田建县后明、清两朝到民国初期334年的档案史料空白。
“它为理解民间文书所蕴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鲜活场景与辩证意义,感悟传统中国地域社会的运作实际和民众的生存状态,提供大量一手资料。”林起煌表示。
今年6月,由三明市档案馆、大田县档案馆联合申报的《清代民国客家契约文书》项目,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的契约文书记录了清代、民国时期闽客融合的日常经济社会活动、生活面貌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内容,真实再现了中华文化“活化石”客家文化的历史风貌。
全民合力
文化保护有良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进一步发掘整理抗战时期集美学校内迁大田办学的历史,弘扬青年学生志愿从军远征抗日的爱国精神,今年初,大田县档案馆等单位,在县委宣传部组织下成立专班,走访了集美校友总会、集美大学、陈嘉庚纪念馆和福建省档案馆等机构,访谈、咨询、查阅档案和复制资料。3月,李建忠在福建省档案馆,发现馆藏《大田县抗战八年来工作总检讨报告》(1945年11月)。
“这是民国时期,大田县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撰稿印制,并报送省政府的文书档案。该报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民生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抗战时期大田的真实情况。”李建忠如获至宝。
早在1998年,大田县档案馆开始发掘整理民国时期有关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和福建音专的照片、大田知名人物郑佐国及涂友情等“国大代表”和地方实力派的照片、集美职校到大田办学的照片等,部分列入《福建省珍贵档案名录》。同时,通过馆藏老照片的发掘、结合《集美周刊》的记载,还原了1939年9月日寇飞机轰炸大田城,集美职校迁往玉田村办学,商业学校暂时留在文庙办学,以及待玉田修建校舍后再迁出的过程;结合《大田民报》的广告,确定集友银行大田通讯处开办时间和地点等历史信息。
“我们在馆藏的民国档案中,发掘整理出大田地下党武装力量侦察和进行地下活动的方式等档案,出版了《闽西北党的宣传工作》(大田卷),收入了朱德给大田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李建忠介绍。
2022年3月,大田县档案馆联合统战、台港澳办、文旅、财政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协调解决档案征集、保护、利用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推动“迁台记忆”档案工作纳入地方对台工作重点。当年,共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迁台记忆”档案资料31件、照片档案15张、录像档案光盘2盘、实物牌匾1块。
对此,县档案馆布置展厅和建设中小学生档案实践基地,利用每年“6·9”国际档案日开展捐赠仪式,对市民保护档案的行为给予褒扬和宣传。一些村民自愿将祖上遗留下来的文书捐赠给县档案馆,档案馆把各类文书整理修裱后进行数字化扫描,再回馈给捐赠者在家族中分享,形成档案保护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