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薇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不少人拖着行李箱穿梭于各大博物馆与热门景区,带回来的除了照片和记忆,还有一大袋文创产品。可当这些纪念品被一一摆在桌上端详,许多人忍不住发出疑问:“怎么哪哪买的都长得差不多?”(9月19日《扬子晚报》)
从“我在xx很想你”的网红路牌挂饰,到“万物皆可雪糕化”的文物造型雪糕;从千篇一律的“考古盲盒”到错漏百出的诗人卡牌,文创正陷入一场“复制粘贴”的困局。当某类文创火了,同款便如潮水般涌来——不是“文化转译”,而是“符号搬运”;不是“情感共鸣”,而是“流量收割”。消费者捧回的不是“可触摸的历史”,而是“批量生产的纪念品”,心动在一次又一次的似曾相识中冷却。
这种复制背后,是文创产业对“快”的畸形追逐。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销售收入已达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市场的热情本是好事,却也让一些人动了“赚快钱”的心思:反正爆款有模板,照葫芦画瓢就能分一杯羹;反正消费者图新鲜,粗制滥造也能卖出去。于是,文化被简化成“贴图设计”,创意被矮化为“元素堆砌”,文化的厚重与尊严,在“流水线生产”中被消解得支离破碎。
文创的根在“文”,魂在“创”。真正的文创,从不是把文物纹样往帆布包上一印,把古诗名句往团扇上一描,而是要让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苏州博物馆的文徵明紫藤种子便是典范:自2013年起,每年限量1000份的种子,卖的从来不是植物本身,而是“文脉延续”的寓意——当种子发芽抽叶,种下的人触摸的不仅是生命的生长,更是与古人共享同一片阳光的浪漫。故宫“金榜题名”文具礼盒更妙:复刻科举试卷纹样的同时,附上可手写的“许愿笺”,把古代学子的期待变成现代人的心愿载体,让文化从展柜里走出来,住进生活的褶皱里。
这些成功案例揭示:文创的温度,不在复制的速度,而在文化的深度;文创的生命力,不在蹭热点的巧思,而在情感共鸣的巧劲。当文创开发者愿意花时间钻研文献、理解文化内核,愿意用现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美学,愿意捕捉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文创才能从“货架上的摆设”变成“生活中的伙伴”。
文创不该是一次性消费的快消品,而应是可传承、可分享的文化符号。唯有让“文”更厚重、“创”更走心,文创才能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当我们捧着一把能扇风的团扇,种下一颗会发芽的种子,或是写下心愿的“许愿笺”时,触摸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千年文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