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记者站 饶丽英
零时许,31岁的肖聿仍盯着发亮的手机屏幕。刚结束加班,一篇题为《熬夜的十大恐怖后果,现在知道还不晚!》的“科普”文章吓得他睡意全无,文末精准推送着护肝片的购买链接,一键下单,此刻,短暂的安心悄然掩盖了焦虑。
刷到“熬夜猝死”立马心跳加速?体检报告一个小箭头就彻夜百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本是积极现象。然而,当下消费市场却出现了不良趋势,一些商家将健康焦虑当作“流量密码”,肆意消费大众的健康担忧,这需要每个人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让健康消费回归理性。
流量工厂 焦虑是如何被制造的
“我经常熬夜,容易疲劳。一刷到相关文章,就忍不住担心,然后下单买保健品。”肖聿说,只要搜索过一次,平台就会不断推送同类内容,让人无处可逃。有时候甚至没主动搜索,只是聊天时提了一句,就好像被“听”见了,相关推荐立刻精准出现。
29岁的徐凤玲坦言,自己并未实际检查身体,却从搜索“如何养生”开始,总觉得身体处处都不对劲,刷到健康相关的帖子,总忍不住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气血虚、肠胃弱,活得战战兢兢。
通过浏览社交媒体,笔者发现充斥着大量结构雷同的内容:一个坏习惯+一个恐怖后果+一个简单解决方案(产品),标题往往是“你还在XX吗?”“再不XX就晚了!”利用人们对健康的原始恐惧,在3秒内抓住眼球。
“熬夜党”“秃头少女”“肠胃脆弱星人”“产后脱发”……这些高度标签化的人设极易引发群体共鸣。初步焦虑,加上算法推波助澜,形成“信息茧房”,最终,在焦虑驱使下完成“温暖订单”。
在线上,无数消费者因健康焦虑而下单;在线下,制造焦虑的营销场景也同样常见。
刚刚毕业的张婷,因皮肤问题一直对自己的容貌缺乏自信。她曾团购过优惠的洗脸券,却被工作人员以“做活动”为由,用美容仪拍出皮肤深层图像,并指着放大的痘痘、毛孔和斑点“提醒”她:“底层都是隐形问题,再不处理就爆发了!”随即推荐了一套昂贵的修护疗程,但使用后皮肤问题未解,所用的油腻护肤品反而加重了她本就敏感的痘痘肌。
但她并未就此放弃“自救”。很快,她又从博主帖子里看到新说法:“糖化是衰老和长痘的元凶”,她随即打开购物平台,被一款宣称“淡痘细毛孔、美白去黄气、抗糖阻老气”的进口抗糖丸吸引,再次激情下单。事实上,尽管为皮肤问题焦虑不已、前后花费数千元,她却从未真正咨询过皮肤科医生。结果折腾一番,皮肤状态反不如前。
市民付文杰也分享了一次买药经历:他只是想买最普通的维生素,却总被推销昂贵的复合维生素;想买眼药水,又被推荐搭配护眼保健品;店员听说他妻子刚生产,便以“熬夜带娃需养肝”为由推荐护肝片和补气血产品。这些产品动辄两三百元,他感慨,似乎总有人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健康焦虑。
理性失位
当健康被简化为“下单”
消费主义解决健康焦虑的逻辑极其简单:它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健康问题,简化成了一个个可购买的“商品”。
实际上,“跟风式”进补可能造成维生素或矿物质过量,引发中毒或代谢紊乱;“懒人神器”洗菜机、果蔬清洗剂若使用不当,化学残留风险反而高于流水彻底冲洗;塑身衣长时间穿戴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暴汗服实为脱水、并不减脂;各类振动甩脂机“被动减肥”,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在社交平台上,各类所谓“健康秘方”“神奇产品”的信息铺天盖地。“每天一杯,癌症风险降低一半”“使用这款产品,一周瘦十斤”等夸大其词的宣传屡见不鲜。这些信息利用大众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吸引大量关注,实则很多并无科学依据,背后往往是带货导流甚至欺诈诊疗的陷阱。
据一项针对消费者健康消费行为的调查,约有65%的消费者表示,曾因健康焦虑而在购买健康产品时冲动消费。其中,超过40%的人购买后发现产品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
刚重返职场的宝妈饶欣晴,因脱发深感困扰。“洗头掉一把,吹头掉一地,床上也到处都是,真的太焦虑了。”她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经验贴时,被拉进一个宝妈分享群,群主推荐一款“补气血”饮品,专门针对产后气血不足导致脱发,不少人纷纷回复“已到货,亲测有效”。她果断下单,服用一段时间,不仅没效果,还担心产品影响哺乳,最终停药闲置。
饶欣晴坦言,这些以“亲历者”自居的经验分享,比传统广告更具迷惑性,让人很容易冲动下单。最终,焦虑不已的她选择求助医生,却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复:不必过度焦虑,保持规律作息和饮食,断奶后好好休息,身体自然就会恢复。
王森尧又在好友群里分享了一条水果麦片代餐的拼单链接。自从体检查出轻度脂肪肝,时常感到头昏乏力,他便格外关注健康问题。他一边翻阅网友的经验帖,对照症状自行配药“治疗”,一边尝试通过调整饮食来减肥。
自从买过一次麦片,平台就开始不断为他推送各类代餐产品,从“刮油酸奶”到全麦面包,层出不穷。柜子里虽然堆满了各种“健康”食品,可他熬夜喝酒的习惯却依然如故。事后,他自嘲道,这些东西买来,更多只是图个心理安慰。
破局之道
重构属于每个人的健康理性
熬夜伤身,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合理的工作安排和作息调整。保健品看似提供了一条更容易的“捷径”——“你继续熬夜,我来保护你”。这无异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反而延缓了改变真正不健康生活习惯的时机。
破解之道,在于重构理性。
“真正重要的,是相信科学、信任医生,而不是把自己交给算法和广告。”建宁县内科医生邓敏兴说,不要没病自己吓自己。身体稍有不适,便上网搜索,结果往往是“对号入座”,焦虑停不下来。
邓敏兴医生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因体检报告中几项指标轻微异常,他没有咨询专业医生,而是长期自行网购热门保健品服用。他还深信“植物提取无副作用”的宣传口号,甚至未定期复查,结果身体不仅未见改善,还出现了不良反应。最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了对症药物治疗,逐渐康复,且药费仅相当于以往购买一瓶保健品的四分之一。
邓敏兴表示,当身体出现持续不适时,正确的选择是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帮助,而不是求助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的“博主”,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医生的诊断和建议,是基于对现有证据的系统评估,结合专业判断和患者需求,实现医疗决策的最优化,远比算法的推荐可靠。
“健康的基础永远是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邓敏兴说,这“四大基石”看似老生常谈,却是一切健康追求的根基,任何产品都无法替代。
同时,要学会做知识的主人,主动学习权威机构发布的健康指南,构建系统性的健康知识体系,才能拥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再被碎片化的恐吓式营销所左右。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保健品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打击力度。内容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明显传播健康焦虑、伪科学的内容进行限流或标注,而非一味追求“流量至上”。
健康,归根结底是一种踏实的生活状态,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理性,不再被算法推送和营销话术裹挟,不再试图用即时消费缓解内心焦虑,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身体的细微变化,并日复一日地践行真正有益的习惯,让健康从喧嚣的商业赛道,回归安静而朴素的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