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记者站 薛辰怡 张铃珑 文/图
9月12日中午,沙县区凤岗街道古县村的长者食堂里,飘着饭菜的香气。食堂内的餐桌旁坐满了前来用餐的人,碗筷碰撞声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暖意融融。
“菜品天天都不一样,荤素搭配,吃得有营养,更适合我们老人家,我很满意。”村民程香儿笑着说。
古县全村198户850人,常住的300余人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大部分中青年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留守老人的用餐与陪伴需求成了村里的重要民生。
古县村通过“上级政策扶持+乡贤捐款+村民自筹”的多渠道筹资模式,募集30余万元资金,建设长者食堂。2023年6月,食堂正式运营。
“我们现在平均每天用餐人数六七十人,高峰期有100人。”凤岗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林培金介绍。
在开放时间里,村干部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在菜品方面,食堂采用“三菜一汤”的固定配餐制,每逢节日还会加菜;在收费方面,食堂针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餐2元,60周岁至69周岁人群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内的孩子每人每餐3元,其他年龄段村民每人每餐6元。
对村里许多老人来说,“做饭难、吃饭难”曾是他们生活的难点,买菜要跑远路,做饭耗时耗力,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不够营养。长者食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老人们不用再为吃饭发愁。
“年轻人很多都去外面做小吃,我们老人家出去买菜比较麻烦,现在有了食堂,很方便,饭菜也丰盛。”75岁的谢平晶奶奶说。
食堂打造的“共餐共伴”模式,让这里超越了吃饭场所定义,变成了邻里相聚、乐享晚年的“幸福驿站”。每天饭点,老人们不仅能吃到热乎饭,还能和老伙计们坐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让饭桌上的时光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我退休多年了,现在小孩子不在身边,有了这个食堂,我们老人家经常可以在一起聚着聊天,孤独的心情也少了。”村民朱美清说。
古县村长者食堂是沙县区推动“一院两堂”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生动实践。
2023年以来,沙县区聚焦农村养老痛点,打造“一院两堂”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阵地,以共学、共餐、共伴的“三共”方式,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其中,农村幸福院以“住”为基础,配套多功能活动空间,成为老人日常休闲、互助交流的“乐聚空间”;乐龄学堂以“学”为核心,通过多样化课程与“三个一”机制,填补农村老年教育空白,为老人筑起“精神家园”;长者食堂以“食”为保障,通过多元运营模式与邻里互助,破解老人“吃饭难”问题。
三者相辅相成,构建起“学养结合”的农村养老新生态。截至目前,沙县区共建成农村幸福院68所,开办乡村乐龄学堂86所,长者食堂(助餐点)53所,实现全区1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