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锦旗背后暖心事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锦旗赠送现场

仲裁院工作人员在耐心地为劳动者提供仲裁帮助。

●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文/图

9月15日,笔者走进建宁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办公室,墙上十面鲜红锦旗格外醒目。“秉公执法维民权,人民仲裁为人民”“为民办实事、公平又正义”……锦旗上的烫金字,像一枚枚勋章,镌刻着这间仲裁院十年来的坚守与担当。

十年坚守解民忧

一面挂在办公室显眼位置的锦旗,是张培金等19位申请人送来的,也是仲裁院收到的第一面锦旗。

时间回溯至2018年的一天,张培金等人满脸愁容地来到仲裁院,反映福建尚和置业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拖欠3年工资共39.1608万元,他们多次索要无果。

“我们家里都等着这笔钱开锅呢,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当时张培金焦急地说。

经办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双方调解,一边向企业宣讲法律政策,一边帮助张培金等人疏导情绪,准备仲裁材料。

那段时间,仲裁员常常加班到深夜,反复核算工资明细,研究调解方案。经过10多天的不懈努力,双方达成一致并签订调解书。在19位申请人如期拿到劳动报酬当天,张培金特意定制了一面锦旗,和工友们一起送到仲裁院。

“多亏了仲裁院,我们才能顺利拿到血汗钱。”张培金说。

十年来,仲裁院工作人员就是这样将公开、公平、高效、便民的原则贯穿于每一个案件当中,为群众排忧解难。

远方锦旗传温情

墙上的十面锦旗中,有一面显得有些特别——它是用快递包裹寄来的。9月8日,仲裁院的工作人员拆开快递,一面写着“为民办实事、公平又正义”的锦旗缓缓展开,寄件人地址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寄件人是王立峡,一位外地农民工。这面跨越千里的锦旗,背后藏着一段暖心故事。

“我现在受伤没法赚钱,家里老小全靠媳妇打零工撑着,这钱对我家就是救命钱啊!”王立峡因工受伤需要赔偿,却偏偏赶上公司法人、股东变动,新接手的负责人觉得这是“烫手山芋”,双方在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上分歧不小。

王立峡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建宁县仲裁院打了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仲裁员当天便联系到他,在了解情况后开设“流动仲裁庭”,前往开发区现场办案。

“考虑到他是外地人,能让他少跑腿就少跑腿。”仲裁院院长孙秀文说,“绿色通道就是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的,让他们感受到调解仲裁的温度。”

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双方在赔偿金额上达成一致,调解圆满结束。

“多亏你们跑前跑后,不然我这外地人真不知道要多遭多少罪。”离开时,王立峡握着仲裁院工作人员的手再三道谢。

动情锦旗显温度

“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这面锦旗是我的心意,请一定收下。”

一面写着“为民排忧解难、公正公平执法”的锦旗送了过来,这是仲裁院收到的第四面个人致谢锦旗。

有的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面对法律条文和证据准备犯了难。仲裁院工作人员瞧着他们焦急的模样,总会主动上前,让当事人口述经过,为他们代写申请书,协助梳理准备材料并免费打印,把复杂的法律流程拆解得明明白白。

“仲裁院的工作人员为我这案子跑前跑后,调解、立案、讲政策都耐心得很,真把咱的事当他自家事办。”一位务工人员说。

便民仲裁,把服务送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带着卷宗深入现场开“流动仲裁庭”、用方言讲法条、天冷递杯热水,甚至是纠纷解决后还帮忙联系返程车,这些都是调解仲裁的工作日常。

无独有偶,2021年,吴某等4人被拖欠18万元,一周内调解到位。这一桩桩,一件件,满是仲裁人员俯身为群众办实事的赤诚。

“处理争议得揣着真心。”孙秀文说,“群众来的时候多是带着愁绪,我们多份耐心、搭把手,就能让维权路好走些。看到他们拿到工资时舒展的眉头,听到那句‘全靠你们了’,比啥都暖心。”

自2015年成立以来,建宁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320余件,结案率达100%,调解率超90%,单起涉案金额最小60元,最大超百万元,共为劳动者挽回损失近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