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23载挥拳 只为少年圆梦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队员参加省锦标赛。

●明溪记者站 王翠萍 文/图

9月的明溪,秋凉渐起,明溪县全民健身中心拳击队训练馆内却热气蒸腾。拳套击袋的闷响、队员冲刺的脚步声、教练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奏响着青春的健康旋律。场边,教练周凯双手抱胸,眼神锐利如鹰,时而纠正队员步伐重心,时而俯身示范出拳角度,额角汗珠滑落也无暇擦拭。

这位扎根明溪拳击23年的教练,是明溪拳击少年逐梦“引路人”,更是三明市青年少体育“市队县办”模式的实践者。

跨界拳击“领路人”

在三明体育圈,提起拳击教练周凯,很多人都知道。他1975年生于明溪,13岁因体格健壮被县举重队选中;1992年,考入原福建省体育学院(现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当年全市仅2个名额。1993年,怀着对抗性项目的好奇,周凯改学散打,灵活的步法、精准的攻防技巧,为他日后转型拳击埋下伏笔。

真正与拳击“牵手”,源于返乡的偶然遇见。1999年,他回到家乡明溪,成为盖洋镇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本以为会在校园体育中平稳前行,2002年初的一个契机,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明溪县少体校拳击教练离职,刚起步的拳击队面临解散,校方看中周凯的功底与能力,邀请他接手。

“当时对拳击一窍不通,但不忍心队伍散了。”面对校方的信任与恳请,周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烫手的工作。同年4月,他从初中生中筛选出9名队员,组建起明溪首支青少年拳击队。毫无拳击执教经验,他只能沿用散打战术“摸石头过河”,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击。当年7月的省赛上,队员虽拼下1银2铜、2个第五名的成绩,因拳法错误、出拳违规等问题,成了赛场上“技术犯规最多的队伍”。

拿着裁判的警告单,周凯彻夜难眠:“这是我没吃透规则,才让孩子们的努力白费。”这份愧疚,成了他深耕拳击的起点。

次月,他立刻带队赴省体队取经,每天泡在训练馆10小时以上,从规则细节到技术动作,再到战术布局,一字一句记满笔记本。3个月里,他瘦了一大圈,却摸清了拳击的门道。

“此后带队参赛,再没出现过一次技术犯规——这是对项目的敬畏,更是对队员的负责。”周凯说。

因材施教益精准

如果说省赛的挫折让周凯学会了“守规则”,弟子孙靖宇的“遗憾”,则让他彻底重构了执教理念。

2009年,周凯选中孙靖宇——少年悟性高、反应快、爆发力强,被他视作“冲奖好苗子”。2014年,孙靖宇夺得省拳击锦标赛男子乙组48公斤级冠军,距省运金牌仅一步之遥。

可那届省运会决赛上,对手吃透他们的战术,突然变节奏打乱战局,周凯心急指挥失当,最终孙靖宇以2分之差惜败。赛后看着孙靖宇泛红的双眼,周凯承诺“来年再战”,却因2014年底孙靖宇入选省队,“金牌之约”落空。

这份遗憾让周凯醒悟:“单一战术不适应赛场,队员特点不同,强行套用可能埋没潜力。”

自此,周凯开始为每位队员建立“个人训练档案”——从身高体重变化、技术短板分析,到阶段性训练目标、比赛表现复盘,每一项都记录得详细周全。

“比如个子高、臂长的队员,我会重点练他的中远距离进攻;个子矮、爆发力强的队员,就侧重近距离突袭。”周凯说。只有让队员发挥出自身优势,才能在赛场上占据主动。

赛前备战更“精准到帧”:周凯总是提前1个月反复看对手视频,逐帧拆弱点,再结合队员特点设计打法。

这份“量身定制”的理念,在学员陈铭杨身上结出了硕果。2023年,周凯选中反应快、脚步灵活的陈铭杨,为他量身打造“快速移动+反击”战术。经过两年打磨,2025年省赛上,陈铭杨在家乡明溪一举夺得男子乙组52公斤级冠军。

为跟上现代拳击发展,周凯坚持每天看国内外赛事视频,并做好笔记。大女儿在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选择留武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寒暑假他必讨教运动康复、心理训练等理念。“体育在进步,要不断学习才跟得上新的发展步伐。”周凯说。

今年7月,明溪首次承办福建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全省20支队伍、440余名拳手参赛。周凯率队代表三明出征,夺得4金2银6铜、男子团体第三,创团队历史成绩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