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今年作物的长势非常好。估计收成不会差!”9月12日,在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制种大户吴昆龙正站在自家田中,查看制种苗的病虫害情况。
然而,搁在两年前,这样从容查看病虫害、心里有底的种田光景,吴昆龙根本不敢奢望。那时村里的田块“碎得像补丁”,最大的连片地不到1.5亩,制种要自己扛肥、人工插秧,烘干种子遇上雨天,只能在马路边铺塑料布晾晒,非常容易造成亏损。
为解决农村土地“小、散、闲”、产业零散低效的痛点,建宁县以均口镇为试点,立足“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让镇属国企牵头,联合黄岭、修竹、垅源、均口四村成立联村党总支,探索“烟叶+烟后制种”连作模式,一场破解农村发展“碎片化”的改革,就这样在田埂间铺开。
“要让零散田块出高效益,首先得‘攥指成拳’。”联村党总支书记吴凤鸣说。联村党总支先从土地整合下手,挨家挨户做工作,把原本东一块西一块的“小散闲”田块,整合出4500亩连片示范田,进行统一管理。
田块连成一片,配套服务也得跟上。镇属国企通过整合 4 笔中央及省级政策资金,在示范片中心建起配有10台谷物烘烤机、30座标准化烤烟房的“烟种连作”产业服务中心。“以前雨天晒种子,我凌晨3点就起来收,现在机器烘烤一次能处理17万公斤种子、300担烟叶,温度湿度都可控。”服务中心管理员张荣茂掀开烤房大门,热气裹着种子的清香扑面而来,“你看这种子,跟以前露天晾晒的比,一点霉点、潮气都没有。”
更让农户省心的是“农事管家”服务站。镇属国企联合13个村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机手资源“统”起来,农户用手机就能预约“耕、种、防、收”全流程服务。“上次烟后制种要插秧,我在APP上点了预约,不到2小时插秧机就来了。”吴昆龙点开手机里的“农事管家”,屏幕上还留着作业记录,“耕、种、防、收”的全过程社会化、机械化服务,一亩地可以省230元人工钱,还不用自己盯着,方便得很。
目前,镇属国企已合计整合收割机、农用无人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89台,签约机手60名,烤房808座。四村的农业机械化率比开设试点前提升35%。“烟+种”的连作模式,不仅让土地真正“活”起来,还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往年单种种子,一亩地含成本只能挣4000元,现在加上烟、种连作,一亩地含成本能挣到9500元,30亩就是近30万元!政府还最高补每亩60元的机械化作业费,算下来比以前多赚许多。”吴昆龙算起一笔账。
农户增收的同时,村集体迎来发展“春天”。“四个村仅烟税返还就多了70万元,联合申请的连片制种奖励还有10万元,产业服务中心租给第三方运营,每年又能收12万元租金。”吴凤鸣拿出账本,“这些钱我们用于村财日常开支,进行一些灌溉渠修补、饮用水管网维护,改善基础设施,大伙都说这模式好。”
产业发展还带动就近就业。“我在这里烘烟叶、选种子,一个月3200元,离家就5分钟路,既能照顾孙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在产业服务中心的烤房里,脱贫户李大姐一边选种一边说。据了解,服务中心已吸纳20余名脱贫户务工,人均年增收超2.4万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均口镇的“国企联村+烟种连作”模式,已成为建宁县破解农村发展“碎片化”的典型样本,全县92个行政村中,已有71个借鉴这一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推动4.5万亩零散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这一模式既激活了农业生产的潜能,又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基础,更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不仅打破土地零散、资源分散的壁垒,更构建起“国企牵头、村社联动、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