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9月伊始,三元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商户经营井然有序、车间生产线连轴运转,市场经济蓬勃向上的背后,离不开检察力量的有力支撑。
在护航发展的路上,三元区检察院始终锚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在惩治非法集资、涉税犯罪等经济犯罪上重拳出击,在防范金融风险、堵塞监管漏洞的源头治理中精耕细作,以检察履职的“硬举措”护航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全力打击
守好市场秩序
“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方能凝聚最强战斗力。
9月2日,由三元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案在三元区法院开庭审理,检察长刘文婷作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
涉案金额超6000万元、犯罪时间长达10余年、涉及多部门行政法规,多重因素叠加,让这起案件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开庭前,刘文婷带领办案团队将零散证据梳理成完整证据链,制定周密出庭预案。庭审中,公诉人紧紧围绕案件事实与核心罪名,条分缕析地进行举证质证,有力回应争议焦点。
这场由检察长带头攻坚的“硬战”,恰恰折射出三元区检察院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零容忍”的鲜明态度。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仅侵害国家税收,更破坏市场公平,必须依法严惩!”今年4月,在叶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中,三元区检察院办案团队发现,犯罪嫌疑人通过操控公司虚构交易流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税款。
为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检察官主动对接公安、税务部门,一方面,梳理涉案资金流向,锁定违法所得证据;另一方面,多次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沟通,详细解读“退赃从宽”的法律规定与相关案例。最终,督促犯罪嫌疑人自愿退出违法所得77万余元。
今年以来,三元区检察院聚焦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突出问题,对涉企案件实行“一案双查”制度。截至目前,已受理审查逮捕涉企案件6件6人,审查起诉18件24人,涉案金额5500余万元,累计追赃挽损290余万元。
源头防控
筑牢安全屏障
“要是早知道‘空壳公司’背后藏着陷阱,就不会把养老钱投进去了!”受害群众的感慨,成了三元区检察院推进风险防范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三元区检察院共受理审查逮捕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2件2人,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非法集资为何屡有发生?空壳公司如何成为“帮凶”……带着这些问题,三元区检察院对近年来办理的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展开深度梳理,很快勾勒出辖区内此类犯罪的“典型图谱”。
遏制之道,在于抓前端。5月13日,一份由三元区检察院制发的检察建议书被送至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潜在的核心风险点,精准开出治理良方:列出辖区空壳公司线索名单,逐一进行实地核查;督促建立非法集资风险预警机制,加大线索收集力度……建议落地,切实将风险防范的关口前移,让检察力量成为守护市场安全的“预警器”。
这一前端治理思维,同样应用于当下热议的电信网络诈骗打击。今年以来,三元区检察院坚持“打、防、管、控”一体推进,先后受理审查逮捕电信诈骗犯罪37件138人,审查起诉14件71人。
与之并行的,是覆盖全社会的反诈宣传网络。线上,组织高校师生远程观摩涉诈案件不起诉公开听证会,让“云端”庭审成为普法课堂;线下,以案例拆解与法律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向群众讲解识别诈骗、规避风险的实用技巧。
精准执法
兼顾法理人情
精准把握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是三元区检察院高质效履职的鲜明底色。
今年2月至4月,三元区人民法院对一批伪造国家机关证件案被告依法作出生效判决,该案源于公安机关移送至三元区检察院的一起伪造资格证书、毕业证等案件。在审查过程中,三元区检察院并未就案办案,而是深入梳理线索,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成功追诉3名下游购买使用假证的从业人员。同时,秉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情节轻微的企业负责人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这一系列处理结果,不仅体现出检察机关对破坏诚信秩序行为的严厉打击,也反映出其区别情节、精准施策的司法智慧。
处罚不是终点,服务仍在延伸。针对企业、商户在法律维权中常遇的认知模糊、流程不熟悉等问题,三元区检察院构建出“体验+互动”的创新服务体系: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模拟法庭”,邀请企业、商户代表组成合议庭,在高度还原的法庭场景中亲历诉讼流程,从“当事人”视角理解法律责任;邀请企业、商户代表走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体验绿色服务通道,配备专业工作人员提供“面对面”维权指导,确保咨询有入口、流程有指引、维权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