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以工代赈铺就乡村“共富路”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

从清流县李家乡集镇出发,沿途虽多山曲折,但路途宽阔平坦。十几分钟后,便抵达了迴岐自然村。

曾经的迴岐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道路狭窄崎岖,大车难以进入,村民运输肥料、农药等物资,需自行前往3公里外的路口,增加了不少成本。一到下雨天,道路更是泥泞不堪,给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转机出现在2024年12月。清流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梳理储备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并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2025年,清流县成功获得以工代赈补助项目4个。

其中,李家乡流水路口至迴岐乡村道路硬化工程纳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750万元,获得中央以工代赈补助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0万元。工程全长3500米,路面宽6.5米,全线按四级农村公路标准建设,配套建设排水沟1200米等附属工程。

以工代赈,一头连着基础设施补短板,一头系着群众就业增收入,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多赢”的作用。道路的硬化,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更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表示,路修好了,又宽又平坦,运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更畅通了。“这个月买玉米粒,终于不用再比别人更贵了。”迴岐村村民黄锦钦算了笔账,他养的3000多只河田鸡,每天要吃0.5吨的玉米粒,一个月下来需要15吨,之前让人送上门,每吨要比别人贵100元,每个月无形中就增加了1500元的成本。如今,宽阔平坦的路面,从村里到集镇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原来去李家、灵地要半个小时,现在十多分钟就到啦!”黄锦钦说,即使只要一两只鸡的客户,他也乐于送上门。

项目撬动的不止是交通便利和产业兴旺,更鼓起了当地群众的腰包。今年38岁的范华昌,参与了这个以工代赈项目的道路建设。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加上项目方给予的相关培训,运沙土、开铲车,赚了4.6万元。“之前在外面打工,前两年回家乡轮种水稻制种和烟叶,今年增加了这份额外收入,比外面打工都更好。”范华昌高兴地说,不止在家门口就能挣工钱,更学到了手艺,如今有了经验,又得到了另一个工程的邀约,在农忙之余,有了更多的收入。像范华昌这样参与项目建设的,在迴岐及周边村还有93人。按照不低于30%的劳务报酬比例标准,这个项目向参与建设的村民直接发放工钱240万元,人均增收2.55万元。

2025年,清流县以工代赈补助的4个项目,除了乡村道路的建设、改建和提升外,还涉及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提升,总投资1738万元,获得中央以工代赈补助资金1360万元,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务工128人,发放劳务报酬408万元。

以工代赈,正逐步转化为乡村面貌改善与群众腰包鼓起的“双赢”动能。“我们正在积极谋划建立2026—2028年三年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共梳理了项目15个,总投资6525万元,争取获得更多上级资金支持。”清流县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曾繁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