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栋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学红色历史启迪未来,增强政治定力。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终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中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是500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页。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强化政治自觉和政治定力,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始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中华经典启润心田,提升文字功力。唐代诗人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华经典著作浩如烟海,从四书五经到楚辞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四大名著,这些都让所有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如果说文学表达是诗意的栖息,那公文写作更像是务实的发展。二者并非割裂和冲突,而是能互通互鉴,就像文学中有纪实文学,公文中有对仗排比、引经据典的文学修饰一样。胸襟和格局,决定文章的站位和高度。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我们要从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从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中汲取文化养分,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涵养的家国情怀,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中滋养为民初心,在对中华经典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深入学习中实现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提升自身文字功底。
学圣贤智慧启发思维,提高甄辨能力。我认为,“古来圣贤不寂寞,为有经典留其名”。古代圣贤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他们以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成就,塑造了华夏文明的根基,留下的经典更是流芳百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福建的干部,我们要努力向圣贤特别是闽学四贤对标看齐,即使无法达到“横渠四句”的标准,也要提高对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的甄别能力,提升知与行、舍与取、立与破等的思辨能力。例如,学习杨时“诚学穷理”,学道悟道保持孜孜以求、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矢志不移的恒心和毅力;学习罗从彦“静处观心”“躬行尽性”“知其所止”,去除私欲杂念,回归本心,?躬行尽性,顺应天理,安于义命,将理学思想转化为社会行为;学习李侗“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继承和发展“理一分殊”思想;学习朱熹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读书法、美学思想等,通过学习经典、修身齐家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
学传统美德陶冶操行,涵养修身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核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自强不息、敬业爱岗、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善于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在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从政者常修为政之德,促进社会风清气正,将讲政德、立政德落到实处;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促进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要坚持以“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反省自查态度来修身养性,严于律己,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查找、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水平。
(作者单位为三明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