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秒 余桂珠 邬文娟 詹韵秋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和两岸爱国志士在永安这座福建战时省会(1938-1945),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活动,使永安成为与重庆、桂林齐名的国统区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这些活动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在两岸同胞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共同历史记忆。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嘱托:“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永安抗战文化资源,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显得意义特殊而又重大。
近年来永安市累计投入1.2亿元保护修缮“抗战旧址群”,举办了“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国共合作与闽台关系学术报告会”等一系列全国性活动,弘扬了抗战精神,扩大了对台交流。笔者认为,还存在“五多五少”的困局。一是“人多力少”的困局。“人多”,即永安抗战文化资源的管理涉及文旅、史志等15个部门单位,以及旧址属地的乡镇街道。“力少”,即多头管理导致协调不畅,难以形成保护利用的合力。二是“点多面少”的困局。“点多”,即现存涉台文物和抗战遗址多达49处,其中12处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面少”,即这些旧址散落各处,未形成聚集效应,也缺乏一个能全面展示永安抗战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不利于对外展示两岸抗战文化风貌。三是“表多里少”的困局。一方面,指的是抗战旧址得以抢救性保护,“表”的面貌大多焕然一新,但多数旧址只是修缮了古民居,“里”的展陈几乎没有;另一方面,指的是对于抗战文化的系统研究不足,未能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永安抗战文化研究成果体系。四是“形多神少”的困局。“形多”,即两岸交流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交流活动或产业合作层面。“神少”,是两岸交流中的交流方式,难以从文化根源上促进两岸深度融合。五是“老多青少”的困局。到永安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民众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少年参与度低。在吸引台湾青少年参与两岸交流方面要采取有效举措,培养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要破解“五多五少”的困局,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根本遵循,重点从以下五大方面探索破局之道。
一是高位谋划,破解“人多力少”的困局。从全省视角看,永安抗战文化是福建省重要文化品牌,彰显了福建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在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建立三明市级,乃至福建省级层面的领导机构,负责全盘谋划协调推进以永安为代表的海峡西岸抗战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其在全国的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两岸融合发展大局。
二是特色建馆,破解“点多面少”的困局。三明市域除了永安抗战旧址群外,还有其他抗战遗存,如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等。可考虑在“永安抗战文化公园”加挂“台湾光复纪念公园(海峡西岸)”,将永安、大田散落的抗战旧址资源整合,连点成线成面。同时,海峡两岸目前都没有建设纪念抗战的综合性主题展馆,都只有散落的抗战遗址,民众不便全面了解两岸同胞的共同抗战史。可考虑在“永安抗战文化公园”内选址新建“台湾光复纪念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台文化交流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展示台湾光复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窗口。
三是内容为王,破解“表多里少”的困局。首先,开展“探容”工程。针对当年国民党台湾党部以及其他台湾抗战史料大都被转移至台湾的客观事实,建议由三明市委台办牵头,组织专家团队赴台,通过文献调查、口述调查、田野调查等方式,开展抗战史料收集,特别要收集极易灭失的文稿、照片、音视频以及其他实物等。其次,开展“复容”工程。对于暂时没有布展内容的旧址,可利用旧物件、影音、全息电子沙盘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当年两岸同胞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场景,让每个古民居都能承载台胞后代的思亲记忆。再次,开展“增容”工程。在每年的海峡论坛中设立“永安抗战与台湾光复分论坛”,从全省、全国层面整合学术资源,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连续性台湾光复史研究宣传体系,向两岸及世界传播永安抗战文化与台湾光复历史,提升永安抗战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四是闽台叙事,破解“形多神少”的困局。一方面要善用“闽台叙事”。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台湾民众在历史、文化、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大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用台胞看得懂、听得进、带得走的“叙事方式”对话交流,实现台胞的“心领神会”“触及灵魂”。另一方面要善用“台胞叙事”。借鉴电影《日暮·归乡》以“台湾人讲台湾事”的方式,邀请当年在永安工作生活过的台胞及其后代讲述抗战故事,通过MV音乐、采访实录、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可聘请台胞专(兼)职讲解员,在各抗战文化场馆及交流活动中,以台胞熟悉的方式讲述历史,让两岸交流更贴近台胞心灵,从文化层面推动两岸深度融合。
五是科技赋能,破解“老多青少”的困局。一方面要以科技赋能展馆“供给端”。针对年轻人喜欢有科技感、体验感、参与感的参观活动的特点,在新建改造展馆和布置展陈时,大量引入AI、VR、互动演绎等技术手段,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抗战烽火。另一方面要以科技赋能手机“供给端”。针对年轻人获得资讯主要依赖手机等便携电子设备的特点,在宣传永安抗战和台湾光复史时,要更多采用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从生产端到供给端直销模式,讲好抗战文化故事,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由中共三明市委党校供稿,作者单位为中共永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