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沙县: 全面抗战时期的福建兵役中心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立军管区运动会

军训操场示意图

1939年补充团训练会议记录

战时民众学校课本

●肖广奇 文/图

全面抗战期间,福建省军管区司令部入驻沙县办公,领导全省兵役工作,使沙县成为全省的兵役中心,在抗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相关人士的回忆、沙县区档案馆馆藏史料,我们可以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

全省兵役工作指挥机关入驻沙县

1938年2月,福建省将兵役管区司令部与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合并,改组为军管区司令部,直隶于军政部,办理全省兵役动员及国民军训事宜。军管区司令部内设政治部、征募处、编练处(1939年11月增设)、总务科。司令由省主席兼任,副司令由中央指派。司令部驻福州,1938年4—5月间迁沙县西山一带。其中司令部驻西山文昌宫,政治部驻西山观音阁,征募处驻西山旁的老虎山正乙宫赵大元帅庙,编练处驻西山太保庙,另有巡回工作队、中山堂、中山室、印刷厂等机构分驻沙县各地。

编练处下设三个科,一科主管各县(市)社训总队(后改为国民兵团),对各县乡及龄壮丁、妇女进行编组和军事训练。二科管辖各县(市)自卫中队,是县(市)的自卫力量。三科主管高中以上(包括师范、简师)学生的军事训练。征募处(1938—1939年间一度更名兵役处)下设两科,一科负责人事、审核、征补,一科负责优待、宣传、役务。政治部(原为国民军训处,1939年11月改为政治部)与特别党部合署办公,设三科,分别负责征募、编练、政训。政治部下设巡回工作队,驻西山巷育婴堂,是福建兵役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党部下设中山室,驻龙池坊,设文化组、娱乐组、体育组、服务组等,是军人进行政治教育和修行娱乐的场所。

省军管区司令部成立后,福建兵员征补、训练工作,逐渐从无序混乱走向正轨。

宣传工作深入乡村

抗战前,福建实行募兵制,当兵是自愿的行为。抗战后实行征兵制,当兵成了义务 。观念转变需要时间,因此征兵工作需从宣传开始。

省军管区司令部有专门的宣传队伍——巡回工作队。巡回工作队的宣传足迹不仅遍布福建各地,甚至深入到浙江、江西等地。巡回工作队拥有电影放映机等专业设备,拥有剧作、音乐、美工、演员数十人,他们编写抗战宣传材料,组织各县学生,通过带剧演出、化装游行、演讲、漫画、歌咏、标语、口号、传单等方式在城区、乡村宣传抗日。因省军管区司令部驻沙县,负责福建剧教工作的教育部第二巡回戏剧教育队也入驻沙县。1939年,教育队在沙县开办“福建省戏剧教育人员训练班”,为全省各县剧教工作播下火种。此后抗战剧教队伍如雨后春笋在全省各县铺开。

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还在于战时民教工作。1938年9月,省军管区司令部组织全省高中三年级学生1018人在沙县城西石桥集训一个月,培养战时民众学校教师。由于沙县没有合适的培训场所,省军管区在县政府协调下,征用石桥坊民房和庙宇进行修葺,借用省立福州中学部分校舍,又新建射击场和体育场,形成一个大型训练基地。此后该场地归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使用,用于培养乡镇干部、军事教官。

全省高三学生集训后分配到各县,由民教处派教导员指导,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工作。战时民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及龄壮丁和妇女,教育时间为三个月,一地举办结束后,教师调往其他地方继续教学。教材为《战时民众学校课本》,内容包含四个单元,共计68课。四个单元分别为公民训练、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抗战建国。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教授基本常识的同时灌输家国情怀,为征兵铺路。沙县同时举办战时民校30余所,参与办校教师50余人。

1939年7月,省政府又计划于一二年内创设战时国民学校一万所。该计划将爱国教育与基础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基础教育的普及,“加紧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以赴国难”。师资的力量除培训原有小学教师外,缺额部分由各行政督察专员区设立保训合一干部训练分所培养,而培养教师所需的教官,则由驻扎在沙县的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调集原战时民校教导员在沙县进行短期培训后担任。1992年版《沙县志》记载,“民国31年,民国省政府提出每乡镇有1所中心学校,每5保有2所国民学校的建校要求,当年全县有中心学校14所,国民学校49所”。

征兵工作卓有成效

兵源统计是征兵的依据,基础工作是户口调查。然而在义务兵役制度推行之初,各县(市)的户籍是本糊涂账,省政府和省军管区司令部拿不到准确的壮丁数字。省政府认为,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下层政治机构不健全”。“为求役政推行无阻碍”,需要对联保主任等保甲人员进行培训与更新。于是,1938年秋,省政府成立福建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训练所所长由省主席兼任,副所长三人由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民政厅厅长、国民军训处处长兼任。从人员配置看,这项工作由省军管区司令部与省民政厅合办,其中省军管区司令部起主导作用。因此,训练所设在沙县。因经费有限,训练所使用原培训战时民众学校教师的石桥坊场地,培训时间也推迟到1938年12月场地有空闲后开始。

因为全省联保主任人数众多,且突然全部抽调培训会影响工作,所以培训分四期;从1938年12月到1940年,每期3个月,共训练联保主任等保甲人员2000人。培训内容分为精神教育、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体育教育、生产补助教育等,从各个方面提高联保主任应对战时基层行政能力。训练所一方面要求培训学员年龄在23岁至45岁之间,具有高小以上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另一方面又要求“此后各县政府、特种区不得委派未经受训人员”,因此培训也是一个淘汰与更新的过程。

“保训合一干部训练,不独在本省为特创的工作,就是在全国无成例可循”,这是陈仪在福建的一项政绩。经过训练后,全省基层保甲工作有一定改观,在壮丁调查、抗战派捐和国防工事建设等工作上,能够及时完成。从征兵成绩来看,抗战期间福建实征597519人,动员率为5%,超过全国2.9%—3.1%的平均动员率水平。沙县壮丁实征6751人,知识青年志愿从军316人,(知识青年不计入)动员率为6.75%。1942年,沙县被评为全省兵役示范县。

军训工作经得起考验

在国民军训方面,及龄壮丁与妇女由下派的社训总队督练员组织训练,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开展联保主任培训后,则由联保主任及保、甲长具体负责。战时学生普遍开展军训,军训不合格者不得升学。1938年10月至1939年1月,全省高中一年级学生1839人(少数大学生)在沙县石桥进行为期2—3个月的集中军训,主要进行下级军官教育,考核通过后发放预备军士合格证书。此后,学生军训由学校自行开展,教官则由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培训后派往各校。

壮丁中签后,由县常备大队在县城训练1—3个月。1940年,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检阅团来沙县检阅全省壮丁训练情况。壮丁训练后交由补充团继续训练。福建有6个补充团,分设于各师管区中。1939年5月,补充团补充训练会议在沙县举行。这次会议对补充团训练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讨论了33个议案,厘清了补充团军官培养、学生大队设立、士兵训练等问题,意义重大。

1941年4—5月,日军占领福州后进窥古田、南平,补充兵第6团奉命阻击,表现突出。战斗开始于一场遭遇,第6团尖刀连一百多人被敌人一个大队千余人围困在漈头顶。敌人依托4门山炮和6架飞机掩护登顶,强攻一天,都被打退。尖刀连长还在敌人进攻的间隙出其不意率领一个排突围出去报信。此后第6团在黎明时分对敌人宿营的闽侯大湖一带发动突袭,击毙日军300余人,自身也牺牲了200余人。从这场战斗可以看出,补充团的训练卓有成效,军官、士兵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素养都很高。

尾声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然而,对国民政府来说,这又是一场准备不足的战争。就兵役来说,从动员到征募再到训练,各项制度都未完备。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征兵制才开始推行,国民对它的接受度并不高。而军队大量伤亡,又不得不从壮丁中大量征召。对兵役机构来说,征兵的困难是很大的。

抗战期间,福建每20个人就有一个人应征入伍,每3个壮丁就有一个拿起刀枪,福建儿女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兵役机构在动员过程中存在瑕疵,但5%的动员率,在兵役制度没有完成近代化转型的福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绩。沙县作为省军管区司令部驻地,发挥模范作用,在抗日战争历史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