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乐见新工地“90后”“00后”占一半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邢承木

据9月5日《工人日报》报道,走进广东深圳福城南产业片区模块化建筑工地,不见传统工地的尘土飞扬、杂乱无章,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作业环境。身着统一工装的建筑工人专注地进行铝模铺设,动作精准而利落。这场从“搭棚灌浆”到“模块组装”的变革,不仅重塑了建筑工地的形态,更悄然改变着产业工人的年龄结构。

据报道,如今不少新项目中“90后”“00后” 占比已接近一半,年轻力量的涌入正为建筑行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传统建筑工地曾是“老把式”的天下,年轻人鲜少问津。究其原因,“靠天吃饭”的作业模式、“灰头土脸”的工作环境、“体力优先”的岗位需求,都与年轻一代的职业期待相去甚远。

在传统工地上,工人不仅要忍受风吹日晒、尘土飞扬的艰苦条件,还时不时因大雨、大风等极端天气而停工,面临着“停工就停薪”的不稳定处境,这样的工作模式自然难以吸引追求职业尊严与发展空间的年轻人。

而模块化建筑带来的“工地革命”,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与传统工地不同,模块化建筑的核心工序都在工厂内完成——墙体浇筑、水电管线铺设、门窗安装甚至室内装修,都能在标准化厂房中精准实现,现场只需进行模块吊装、拼接等组装工作。

这种“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模式,让建筑工地告别了“脏、乱、差”的旧貌,也让建筑工人的工作内容从重体力劳动转向技术操作。年轻人在新工地上不再靠体力“拼江湖”,而是凭借对吊装设备、测量仪器的熟练操作,以及对模块化施工标准的精准把握站稳脚跟,这正契合了他们对“技术型职业”的追求。

新职业的涌现更让年轻建筑工人看到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中,“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装配工”等与建筑工业化相关的新工种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在新工地上掌握模块化施工技术、机器人操作技能的年轻人,不仅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更能拥有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从普通装配工成长为技术主管、工程监理,甚至转型为模块化建筑设计、研发人员。这种“有技术、有前景、有尊严”的职业模式,彻底打破了年轻人对“建筑工人 = 体力劳动者”的刻板印象,让建筑行业成为他们愿意扎根的新赛道。

新工地年轻人占比的提升,不仅是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更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年轻一代带来的创新思维、数字化技能,正推动模块化建筑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从BIM 技术三维建模到物联网实时监控施工进度,从无人机巡检工地安全到AI算法优化模块拼接精度,年轻人正成为建筑工业化转型的主力军。而行业的转型升级又将创造更多技术型岗位,进一步吸引年轻人加入,形成“人才集聚—产业升级—岗位扩容”的良性循环。

从“老把式”主导的传统工地,到“年轻人当家”的新工地,年龄结构的变迁背后是建筑行业的深刻变革。当越来越多“90后”“00后”带着技术与热情走进新工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建筑行业必将在工业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