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侨商涂学礼烽火报国情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来西亚侨领涂学礼是大田县济阳乡人。

柔佛抗战一瞥

●大田记者站 涂智靖

“涂学礼很了不起,他是做实事的。”提起堂哥涂学礼在南洋的那些事,大田县政协文史委退休干部涂建德的语气充满敬佩,尤其是抗战那些年,这位从福建大田走出去的南洋华侨,用自己的行动,在抗战史与侨胞史上写下了朴素却赤忱的一笔。

从闽地少年到南洋学子

涂学礼系大田县济阳乡上丰人,1917年出生,1925年,为躲避家乡匪乱,年仅8岁的他跟着父亲涂梦龙远赴马来亚马六甲谋生。

“学礼常跟我讲,小时候在马六甲的日子苦,家里穷得连顿饱饭都难吃上。但他从小就有志气,知道读书才能有出路,白天帮着父母打理杂事,晚上就着煤油灯看书,再累也没放下过课本。”涂建德回忆道,“负志远游,刻苦学习”,这就是少年时代的涂学礼。

1936年,19岁的涂学礼回到祖国,考入厦门集美中学 49组就读。可平静的求学时光没持续多久,抗战烽火便逼近沿海。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10月金门沦陷,1938年5月厦门失守。集美中学在沿海,随时可能被战火烧到,学校里人心惶惶,不少同学怕危险,收拾行李回了南洋。但涂学礼没走,“他说看着家乡被日本人糟蹋,心里憋得慌,就算不能上战场,留在国内多学一点知识,将来也能为国家做事”。

后来,集美中学为避战火内迁安溪,涂学礼跟着学校一同前往。内迁的路全是崎岖山路,公路早被战火破坏了,教学设备靠师生肩挑背扛,大家背着行李走了两天两夜,没人喊苦。“他总说,那时候看到同学们眼里的劲,就知道中国人不会被打垮。”这段内迁经历,让涂学礼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也埋下了他日后支援抗战的决心。

烽火支援侨商的抗战担当

1938年,因现实原因,涂学礼返回马来亚,随后前往英国攻读商业。毕业后,他回到马来亚协助父亲经营油料、树胶生意,到20世纪50年代后,又陆续发展起马六甲集益树胶公司、裕生油料有限公司、巴士、旅行社等产业,成了当地商界有名的人物,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的PPM勋衔。但“他从没想过只当赚钱的商人,尤其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马来亚后,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帮祖国抗战”。

抗战时,涂学礼的父亲涂梦龙担任马六甲福建会馆主席、德化县同乡会主席,他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捐献巨大家资,到各埠、坡积极宣传,为抗日救亡、赈灾工作奔走呼号。

当时,涂学礼担任马来亚福建省同乡会主席。他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充作赈灾捐款,还让集益树胶公司停下部分常规生产,专门赶制胶鞋、雨衣,这些都是前线士兵急需的物资。他说:“士兵在前线挨冻受淋,能多捐一件,他们就少受点罪。”那些日子,涂学礼每天泡在公司里盯着生产,连饭都顾不上吃,他跟工人们说“这些东西是送往前线打鬼子的,不能出一点差错”。

涂建德特别提到涂学礼对郑作华(回国后曾任厦门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掩护。“郑作华当时是马共抗日军某部副司令,一直在马来亚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日军抓得特别紧,随时可能有危险。”涂学礼利用自己商界的身份作掩护,将郑作华安排在集益树胶公司的仓库隔间或油料厂的办公室内临时藏身。日军常去商家搜查,每次听到风声,他就提前把郑先生转移到安全地方,还帮着传递抗日情报。

涂建德曾问过涂学礼“怕不怕”,他说“怎么不怕?一旦被发现,整个家、整个公司都没了。可国家都快没了,这点家业算什么?郑先生是为了抗日,我帮他,就是帮祖国”。正是这份决心,让涂学礼在日军的严密搜查下,一次次帮郑作华避开险境,直到抗战局势好转。

团结乡侨传承中华文化

抗战胜利后,涂学礼的家国情怀并未减退。1956年,他接任德化县同乡会主席(当时大田、德化侨胞合为一个同乡会)。他组织同乡会活动,把侨胞们团结在一起;还担任多所华侨学校的董事主席,到学校给孩子们讲福建民俗,讲抗战故事,让华侨下一代不忘文化之根。

20世纪50年代,涂学礼在德化县投资瓷厂,捐资济阳上丰村祖祠修建。1977年,他去了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地,他说:“看到天安门的时候,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祖国变强大了,真好!”1983年,他再次回国,专门参加集美校庆,这是承载了他青春与抗战记忆的学校,让他感慨万千。

上世纪90年代,涂学礼先生过世。一晃三十多年过去,这位侨领在抗战岁月的故事依然在济阳乡亲中传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