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圈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景观走廊成为居民遛娃、锻炼、纳凉的好去处。(曹建平 摄)

徐碧六路商圈是居民购物娱乐的首选。(曹建平 摄)

三明城市文化广场。(林文斌 摄)

中央领域小区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

经重新规划后的流动早餐摊规整有序。

六路社区推行全域融合的“近邻党建”模式,汇聚基层治理合力。

六路社区开展“近邻恳谈会”。

●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三元记者站 吴艺缤 通讯员 陈璇艺

清晨,阳光漫过徐碧街道六路社区楼宇,街巷烟火气渐起:保洁员挥帚扫落叶,社区菜场卷帘门“哗啦”拉开,便民早餐点蒸笼冒白汽,背着书包的孩子牵着手走过,不忘回头跟送学的家长挥挥手……尽显日子鲜活的模样。

这是一个成立仅三年多的社区,虽年轻却透着“老社区”的妥帖,把“设施齐全、服务贴心、治理有序、邻里和睦”的“完整社区”蓝图,一笔一划描进了日常。在这里,“15 分钟生活圈”的便利触手可及,近邻如亲的温暖常伴左右,一项项民生实践,托起了居民家门口稳稳的幸福。

设施为基: “15分钟”圈出满满幸福感

“孙子在楼下附近幼儿园上学,接送很便利。菜市场步行几分钟就到,也很方便……”提及生活轨迹,家住城投广场的许敏笑着说,自己每天在“15分钟生活圈”里循环。

站在许敏家阳台远眺,幼儿园的滑梯、超市的招牌、体育场依次铺展,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生活画卷,透着寻常日子的踏实与惬意,诠释着住有宜居的真切获得感。

六路社区的“便利密码”,藏在一张张设施清单里。

作为三明北部商圈的核心区,这里汇聚各类商业综合体,餐饮、购物、休闲一应俱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托育园并肩解决“带娃难题”,路面与地下的充电桩错落分布,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的生鲜超市、随处可见的快递驿站、完善的银行网点,构成了居民引以为豪的“15分钟生活圈”。

比齐全更难得的,是设施里的温度细节。

漫步于六路社区,公共卫生间门口的无障碍坡道铺得平缓;垃圾分类亭旁的指引牌画着卡通图案,老人小孩都能看明白……这些细微之处的设计,饱含满满的温度和幸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个年轻社区的规划蓝图里,“一老一小”的需求始终是重点。

社区着力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在城投广场9号楼、中央领域8号楼专门开辟室内活动室,配备棋牌桌、健身器材;户外更新老旧健身设施,增设儿童沙坑……进一步优化空间,丰富供给。

刚刚搬进城投广场新家的王姐,见证了社区设施的变化:“我在这个片区住了几十年,看着土路变成柏油路,光秃秃的空地变成体育场,现在下班先去体育场转一圈成了习惯!”她说,傍晚的体育场最热闹:刚下班的年轻人在慢跑、孩子围着教练学轮滑,笑声飘得老远。如今,这座能容纳上万人的场馆,与社区共建“体卫融合示范点”,定期开展运动健康讲座,已然成了社区的健康引擎。

“完整社区”的建设并非建成即终点。天悦湾小区计划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和垃圾分类亭;加快推进位于城投广场的六路社区“乐龄食堂+学堂”项目……眼下,这个“幸福圈”的设施正跟着居民需求慢慢“成长”。

服务为桥:“快响应”织密民生幸福网

“原来去徐碧医院要坐三站公交,现在卫生服务站就在家门口,方便!”在六路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71岁的卞建新看着医生为自己细心清理伤口,忍不住感慨。

卞建新因肌酐高需定期血透换药,过去往返医院的奔波曾让他犯愁,而今年6月开放的卫生服务站,既解了他的难题,更成为辖区内7000多位居民的“健康守护者”。

“站内不仅有全科医护团队,还专门为慢病患者打造慢病管理之家。”社区医生邓姝玭介绍,目前服务站已精准服务302名高血压患者、160名糖尿病患者和 6名慢阻肺患者,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健康服务。

“所谓‘完整社区’,从来不是设施的简单堆砌,而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全方位守护。”徐碧街道六路社区党委书记吴阁墩坦言,六路社区虽然比较新,但辖区内拥有多个大型小区,还分布着徐碧中央商务区、明品明味街、闽中汽车城等商业综合体以及各类中小型企业。“如何服务好辖区内的居民与企业,是我们一直琢磨的事。”

立足实际,徐碧街道六路社区积极推行全域融合的近邻党建模式:纵向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户人家;横向吸纳三明海关、区城发物业等2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汇聚基层治理合力,打造有温度的近邻商圈和服务圈。

作为六路社区的“火车头”,吴阁墩一得空便在社区转悠,把目光落在需要整改的角落,做好民生服务。

去年夏天,他在明品明味街巡查时,一位居民急忙拉住他:“书记,您闻闻这油烟味,餐馆排烟管正对着楼,家里窗户都不敢开!”了解情况后,吴阁墩没耽搁,当即联系市场监管部门、小区物业,一起找到餐馆老板沟通,明确整改要求。如今,这家餐馆装上了油烟净化设备,刺鼻的异味消失了,居民终于能敞开窗户,享受通风的惬意。

党建引领下,这样的小事总能被快速回应、妥善解决:中高考期间,社区提前部署,派专人值守维护电梯平稳运行;看到路面坑洼影响出行,马上督促施工队修补平整,给老人小孩出行添份安全……以党建为魂凝聚治理合力,服务为桥贴近百姓心声,六路社区一点点把居民的“痛点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让这个社区更加完整。

共治为魂:“聚民心”共建幸福邻里情

“完整社区”的暖,不只是设施齐全、管理贴心,更需居民拧成一股绳的,用“共治力”把日子过出暖意。

“要不是大家一起帮着解疙瘩,我还得被震楼器吵得整夜睡不着!”家住中央领域小区的李玉(化名)提起旧事,语气里充满庆幸。不久前,楼下邻居总觉得她家动静大,几次沟通没说拢,竟悄悄装了震楼器。嗡嗡的震动声裹着怨气,李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凌晨还盯着天花板叹气。

海联翔物业得知后,没把这当“邻里私事”推走;业委会里的党员也主动凑过来,跟着物业师傅一起排查。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一会儿趴在地上听动静,一会儿又去楼下邻居家看设备,最后才发现引发争吵的动静不是老李家,而是从其他住户传来的。后来,物业和业委会干脆把三家人请到一起,泡上热茶,没说谁对谁错,只聊“都是住一栋楼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和谐相处”。话越说越透,误会越解越开,大家原本紧绷的脸慢慢舒展开,心里的疙瘩也没了。

这场误会的化解,恰是六路社区“近邻党建”下共治力的缩影。如今,行走在中央领域小区,处处都能感受到“近邻党建”带来的新气象。在这里,党支部带领居民共同打造的“近邻之家”不仅是一个多功能服务阵地,更成为连接邻里感情的温暖纽带,让社区治理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在反映问题特别方便,很快就能得到回复。”居民王阿姨的这番话,道出小区推行“2341”服务机制带来的真切变化。这套机制确保居民诉求得到快速响应:20分钟内必有回复,一般问题30分钟处理,跨部门协调4小时内解决,重大事项1天内必有答复。正是这样的高效服务,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有了高效服务打底,每月的“近邻恳谈会”成了居民当家作主的舞台。恳谈会线上线下同步:老人坐在“近邻之家”里,捧着茶杯慢慢说;年轻人在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能“爬楼”看记录补提建议。大家的“金点子”在这里汇聚成社区治理的良方。

随着共治越走越深,社区的服务也越做越细。针对老年居民的需求,“乐龄食堂+学堂”项目应运而生,既解决吃饭问题,又丰富精神生活;智慧社区平台的搭建,让物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社区内的近邻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邻里互动中焕发新生,成为凝聚合力的重要载体……

“我们不仅要建设完善的社区设施,更要营造温暖的社区氛围。”抱着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共治。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更多六路社区居民主动用行动诠释着主人翁精神,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

设施筑底、服务连情、共治聚心,六路社区把“完整社区”的蓝图,变成了居民家门口“幸福来敲门”的日常。这份从便利到暖心、从陌生到亲近的踏实,是“完整社区”最生动的注脚,将在共建共享中持续生长出更多民生暖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其余由三元区徐碧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