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三明师范,教师的摇篮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连允东

约半个世纪前,我在三明师范(后来并入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几年后专科学校又升格为本科院校三明学院)上学。难忘那个让众多学子成长为教师的地方。

1976年,怀着当园丁的理想,背着沉重的行囊,我兴致勃勃跨进了位于三明市麒麟山东侧山坳上的三明师范学校。学校美得犹如花园。一排排教学楼、一幢幢宿舍楼更是令来自农村的我满心欢喜。校园四周是柑橘园、葡萄园、花圃、竹园、鱼塘及校办工厂。

我是1976年学校增招的一年制“社来社去”班学生。对于我这个初中毕业就被迫辍学的人来说,能进三明师范读书简直是中了大彩。我倍加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们班被学校编为“八班”,我们的教室位于教学楼顶楼最左边。我们住在山顶学生宿舍。刚到学校,就感受到了紧张、活泼的集体学习、生活的浓浓气息。

在这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我们除了上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美术、音乐等专业课外,还要军训和劳动。李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三十来岁,高大魁梧,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毕业便分配到我们学校任教,教我们语文。他上课特别认真,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尤其能写一手清秀工整的粉笔字。数学教师是华侨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五十开外,中等个儿,眼睛炯炯有神,头发一丝不乱。他富有教学经验,讲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带有几分幽默感,颇具亲和力。爱好文学的我,最爱听他的数学课。

因为我尝过辍学之苦,所以学习特别刻苦,各门功课考试成绩皆在前列。那时,因为学习用功,长身体,伙食没油水,我总感到饥肠辘辘。那四两米饭,无需什么菜就三下五除二下肚了。教室就在食堂隔壁,每每上午最后一节课,食堂的饭菜香扑鼻而来时,我便口内生津,倍感饥饿。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争先恐后涌向食堂餐厅,狼吞虎咽地进食。父母常从家里托人捎来“猪油炒面粉”“腊猪肉”等食物,让我解馋充饥,安心读书。

我的选修课是音乐,重点是学习弹脚踏风琴。除了每个班级配一架脚踏风琴和一架手风琴外,靠教学楼东侧有两幢音乐楼,内有近百间琴房。我常练的歌曲是《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学生练琴时风琴边总是围着好几个人。琴房空间狭小,男生女生相碰摩擦点火花是难免的。男生无意中碰到女生柔软的手,会面红耳赤。弹琴的女生漂亮不漂亮,男生也不好意思看,只能听她的琴声,琴声优美,感觉她就漂亮。年轻的音乐老师来了,她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教我们练习五线谱。她气质高雅,穿一身淡黄军装也掩不住好身材。她的美声唱法很专业。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她,特别喜欢听她用钢琴演奏《红星照我去战斗》。她那纤细修长白皙如葱的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行云流水般地跳动,令人心旷神怡。

师范的求学岁月在我人生岁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三明师范是个培养教师的美丽摇篮,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时常激起欢乐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