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一棒又一棒,大山深处的助学接力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联南村志》

8月18日,为学生发放助学金。(受访者供图)

●尤溪记者站 肖 丹 文/图

“这几年来,我们村里走出了3位清华北大学子,近50位硕士、博士,40多位年轻人考上了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还有人远赴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他们中甚至有人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这些成绩都记录在村志里了。”又是一年九月开学季,在尤溪县联合镇联南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强手捧着《联南村志》,一页页翻过,语气里满是自豪。

地处联合镇南部丘陵地带的联南村辖南山、下蔡、王元、连源4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800余人。村子历来崇尚文化教育,尊师重教之风薪火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中15个姓氏均置有专供子孙读书的“油灯田”,民国时期曾设有4所私塾,历史上出过多位进士、贡生和秀才,1973年创办联南小学……秉承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1996年8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联南村以“关心支持教育,发动捐资助学,传承中华美德”为宗旨,探索成立教育基金会,开展奖学助困活动。

“基金会成立之初,镇村干部花费大半年时间走访社会各界,最终得到县民政、科协等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5元、50元、5000元……点滴爱心汇聚成河,首期共募集善款16250元。”杨德强感慨道,老一辈人始终“以读书为大”,他们对教育的重视让人动容,“因此,我们这一代更要传承好这份崇文重教的精神。”

2017年8月,联南教育基金会步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联南村村部一楼设立专用办公室,搭建起联系平台,重新修订章程及实施细则,并明确将每年8月18日定为“学子高校座谈会”之日。其中,为确保资助精准到位,还在下辖自然村分别设立了2至3名联络员,深入摸排学生情况。

年过六旬的老党员姜士胜是连源自然村的联络员之一,10多年来一直负责摸排村里考上大学以及需要帮扶的困难学生等,并及时将信息汇总上报。除了尽职完成摸底工作,他还自掏腰包累计向基金会捐赠了4000元。

“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邀请返乡人士举办茶话会,大家一起坐下聊村务、谈发展、唠乡村振兴等话题。其间,许多从事广告行业的年轻人特别有干劲,不仅支持村里修路等公益事业,更是大力资助教育基金会。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育基金会一定会越办越好!”姜士胜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其所在自然村里有2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曹诺妍是联南教育基金会资助过的众多学子中的一个。2013年,考上大学的她收到了基金会发放的奖学金。“那500元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笔‘巨款’。它不仅仅是一笔钱,更像一束光,让我真切感受到家乡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期望。这份温暖,我一直铭记在心。”她回忆道。

如今,曹诺妍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今年,她特意回到家乡,向联南教育基金会捐出500元,以此完成一场温暖的传递。“我特意捐出和当年一样数额的款项,是想致敬这份来自家乡的最初善意。希望这一点心意,能像曾经照亮我那样,为今天走在求学路上的孩子们带去一点光和鼓励。”曹诺妍真诚地说。

自成立以来,联南教育基金会始终坚守重视教育、奖学助困的初心,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从未间断。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累计筹集资金21.6万元,共为323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9.7万元,并资助特困生92人次总额达1.9万元。其中,今年基金会分别为18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和8名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共计1.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