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大学生生活账单背后的青春选择题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9月,各地高校迎来开学季,又一批新生拖着行李箱奔向大学校园。

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活费就像是一本“社会入门手册”:如何在固定额度里分配饮食、学习、社交开支,如何应对突发需求,甚至如何通过兼职拓展收入,这些选择都在悄悄塑造他们的消费观与责任感。

那么,每月究竟需要多少生活费才能支撑起他们的大学生活?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在校大学生。

精打细算,也不免遗憾

食堂点菜时反复权衡价格,网上购物时货比三家,出门聚会时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是部分大学生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厦门上学的大二学生许家悦,每月生活费1800元,除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她习惯将饮食开销压缩到600元以内。“早餐买个包子或豆浆油条,花费不超过3元,午餐和晚餐则约着室友合点一荤两素,两餐人均在15元左右,比自己单点划算多了。”打开手机记账软件,她分享着自己从大一就开始执行的“省钱计划”,按照计划,她平均每月可省下300元。她表示,平时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兴趣爱好,不如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同样将“省”贯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还有在江西师范大学就读的小涂。最近哪个食堂的菜最实惠、哪家超市的日用品最便宜、哪个外卖平台的优惠券面额更大,对于校园里的各类优惠信息,他了然于心。

同类商品不同价位,必然选择最划算的那款,是小涂的购物原则。“以洗头发为例,我用20元钱买一大瓶的洗发水,洗得干净不说,还能用一个多学期,这不比动辄上百元一瓶的进口品牌实惠多了。”为何执着于省钱?他坦言,希望能攒下钱给在家务农的父母减轻负担。

但精打细算背后,也藏着些许难以言说的遗憾。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小涂收到高中同学发来的旅游邀约——“五一有空吗?一起去广州旅游怎么样?”看着手机屏幕上闪烁的消息,他心里一阵雀跃,但随即又陷入纠结。往返高铁票、三晚住宿、餐饮门票……至少需要2000元,远远超出了他生活预算。盘算再三,最终还是回绝了邀请。

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在广州品尝早茶、登上广州塔俯瞰城市夜景,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和遗憾。“现在回想,如果当时咬咬牙一起去了,是不是能留下点不一样的青春回忆。”他知道,有些沿途风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买下精致,也伴随焦虑

眼下,“精致”正成为朋友圈的默认滤镜,大学生的生活费也悄悄长出新分支。它不再只流向食堂、教材、生活用品,大牌化妆品、限量球鞋和网红餐厅在开销账单里的占比与日俱增。

“这支新出的口红,发生活费当天就下单了,叠加平台优惠折扣后总共715元。”捏着口红管上品牌特有的装饰设计,大一新生武梓瑶拍照发到朋友圈,并配文“新生活需要新装备,美丽万岁!”这支让她在周边好友面前“长脸”的口红,花了她三分之一的生活费。至于这个月剩下的20多天要怎么过,她表示,船到桥头自然直。

显然,在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的双重冲击下,新一代大学生正在精致生活与财务焦虑的夹缝中寻求平衡。

对于在成都就读理工类专业的张昊翔来说,他的“精致焦虑”来源于对潮流的追求。他的衣柜里,挂着5件不同款式、颜色的潮牌卫衣,3双限量版运动鞋,其中一双花了近1500元,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

“我们专业男生多,大家都喜欢聊潮牌,谁穿了新款,很快就会被注意到。”张昊翔回忆,去年刚入学时,他穿的是百元内的普通卫衣,和同学聊天时总插不上话。为了与身边人同频,购置更多潮牌新品,他开始压缩生活开支。

穿上新买的运动鞋去上课那天,他特意走在前面,听到身后同学说“这鞋不错,可不便宜吧”,那种被关注的感觉,比穿新鞋本身更让他满足。

可这份满足感没持续多久,就被现实击碎了。手机里收到的花呗还款提醒,好友聚会时的囊中羞涩……提前消费换来的体面,反而加剧了他的生活焦虑。

赚来底气,也收获成长

在“省一点”与“多花点”的拉锯之外,有大学生作出了第三种选择——“挣一点”。

大二在读的周文钰发现了校园里的“生财之道”。热衷摄影的她,时常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当账号粉丝数量破百后,她决定充分利用这波流量。今年4月,她精选发布了多张此前拍摄的人物写真,靠着别致构图和清新色调收获了150多个赞,也让她接到了第一单约拍,净赚200元。

“在学业不忙的情况下,每月能接3—5单,除去器材损耗、道具等成本,一个月能赚1000元左右,前段时间还用兼职赚的钱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扫地机器人。”这份独立挣来的收入,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靠技能变现,为大学生兼职注入了更多成长属性。“一开始想兼职,是因为想买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旧电脑跑代码太卡了。”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哲旭介绍,“父母给的每月2000元生活费,除去日常开销,剩下的钱不够买电脑,我就想试试自己赚,既不用向家里要,还能趁机锻炼一下自己。”

经学长介绍,他在培训机构找了一份编程老师兼职,为了不影响课业,他和负责人协商将工作时间安排在周末。“自己打工赚钱后,才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他的时薪从最初的80元涨到了120元。

这份兼职,不仅让他3个月就攒够了购置新电脑的费用,也让他在反复讲解中巩固了自身知识体系,真切体会到“知识变现”的快乐。

大学里的每一笔生活费,从来都不只是数字的增减。有人在“不够花”的焦虑中学会规划,有人在“怎么花”的选择里明确价值,也有人在“自己赚”的奔波中读懂责任……这些关于选择的故事,终将成为他们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时的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