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公益救援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家属为老人戴上防走失黄手环。

众人合力将受伤女子转移至山下。

受助群众赠送锦旗

●宁化记者站 雷露微 通讯员 张翠英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及时救援,后果真不敢想!”日前,宁化一名受助群众家属将绣着“爱心救援 恩重如山”的锦旗送到宁化县火箭社会服务中心。

在这个中心,近半个月来,这样的感人场景接连上演了四次。四面鲜红的锦旗,字字滚烫,不仅记录着四段救援故事,更凝聚着群众对救援队的信赖和感激之情。

40分钟陡坡救援

8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宁化县火箭社会服务中心的救援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呼救声:“有人在山上摔断腿了,流了好多血,你们快来啊!”

“收到!请说清具体位置,我们马上到!”救援队教导员江荣伙放下电话,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15分钟内,12名队员携带急救包、医用担架、绳索等装备集结完毕,驱车直奔事发地的山林区域。“上山的路很陡很窄,车子开不进去,我们只能徒步往里走。”队长邓德量说。

队员们背着沉重的装备,行走在泥泞狭窄的山路上。经过40分钟的搜寻,队员们终于在一处陡坡上发现了被困女子。只见她脸色苍白,左脚骨折受伤且流血,正全力用两手抓住一旁的小树,勉强坚持在陡坡上,身体还在不停发抖。“你别怕,我们来了!”队员们一边轻声安抚,一边迅速展开救援。两名队员小心翼翼地攀爬到女子身边,用绳索固定好她的身体;另两名队员拿出急救包,小心翼翼地剪开她的裤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熟练地用绷带加压包扎和固定。

“来,一二三,慢点抬!”由于地形陡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二次伤害。队员们与当地派出所民警、家属等趴在斜坡上,合力将女子平稳地抬上担架,再用绳索将担架固定成水平状态,轮流接力,一步一步缓慢地向山下挪动。“当时手心全是汗,眼睛死死盯着担架,就怕出一点差错。”队员张良纬说。那段2公里的下山路,他们走了整整2个小时,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当担架安全送达山下,等候多时的救护车立即将女子送往医院。经检查,女子左腿骨折,幸好,救援及时,没有出现失血过多的情况。一周后,女子家属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救援队。

48小时高温寻亲

“我父亲失踪了,他有阿尔茨海默症,现在天气这么热,我们快急疯了!”8月26日早上,一位中年男子打来电话,声音焦急。他父亲今年85岁,8月25日走失,全家人找了一夜也没消息,无奈之下只好向救援队求助。

“别急,先告诉我们老人的体貌特征和最后出现的位置。”救援队长邓德量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迅速记录信息:老人身高约1.65米,穿着黑色T恤、黑色长裤。结合家属提供的线索,队员们立即联系公安部门调取监控,发现老人第一天在城区出现,第二天往安乐、清流方向去了。

此时正值三伏天,宁化的日间气温高达38℃。“老人年纪大,又患有疾病,长时间在高温下暴晒,很可能出现脱水、中暑等情况。”邓德量当即决定兵分四路展开搜寻:一路沿国道向县城以东方向排查;一路往乡镇公路延伸搜索;另外两路则在周边村落走访询问。

正午时分,太阳炙烤着大地,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公路旁、田埂上、树林里仔细搜寻。“大家多喝水,千万别中暑了!”邓德量给队员们分发藿香正气水,自己却顾不上喝一口,眼睛始终盯着路边的草丛和涵洞。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4小时、36小时……仍没有老人的消息,队员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焦急的神色。“不能放弃,再扩大搜索范围!”邓德量调整方案,将搜寻半径扩大到20公里外。8月27日上午,当队员们沿着省道巡查到离城区20公里的一处路段时,突然发现路基旁躺着一个人。“快看,好像是他!”队员们立刻跑过去,察看老人情况,确认身体无碍后,赶紧联系家属前来接回。“找到老人时,他平躺在地上睡觉,身上全是灰尘。”队员李富源说。若再晚一些,老人跑去马路中间,后果不堪设想。事后,家属送来锦旗,称赞救援队“不放弃、不松懈”的精神为老人筑起了生命防线。

无独有偶。8月25日上午,一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从县中医院出走,不知去向。接到消息,队员们迅速制定搜寻方案,兵分多路展开行动。一组沿医院周边街道走访排查,另一组调取监控锁定老人行踪。

经过10多个小时的不懈努力,队员们最终在石壁镇陈家村路口发现了这位老人。见到老人平安无恙,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二天带着老人送来题有“火箭驰援显担当,生命至上护平安”的锦旗。

24小时在线守护

“像这样老人走失,我们每个月都会遇到。”邓德量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几个黄手环,“这是防走失黄手环,里面可以存储老人和家属的信息,还有我们救援队的联系方式,万一老人走失,别人看到手环就能联系我们,救援队24小时值班电话,随叫随到。”

“半个月收到四面锦旗,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邓德量望着墙上悬挂的锦旗,语气坚定。

宁化县火箭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于2023年12月,现有核心队员47名,他们中有个体户、企业员工、退休人员,都是凭着一腔热血加入救援队伍,常年坚持无偿救援。

队员刘寒旭之前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是一名外卖骑手,参与救援任务积极热心。一次在送餐途中接到救援任务,他立刻联系顾客说明情况,并请其他骑手帮忙送单,自己则火速赶往救援现场。像这样的表现,在救援队里并不少见。那身印着“火箭救援”字样的灰色服装,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图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