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嘤其鸣矣,共其友声,青年大结合,万里赋长征。中华男儿从军去,班超投笔向光荣。中华女儿从军去,木兰跨马一军惊。飞渡北海,直指东京,踏破富士山,建立受降城。会师同盟握手欢迎,戎装还入国门……”1944年10月,我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福建省编撰了《青年学生从军手册》,其中歌曲《万里赋长征》,号召广大爱国青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事业,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出誓死夺取胜利的信念,以及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保持昂扬斗志的精神风貌。
地处闽中的大田县是闽南各地青年从军北上江西入营的必经之地,当年在征集和优待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接待过境青年军等工作中细致入微,被传为佳话。9月2日,记者走访了大田县档案馆、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单位,了解80年前那段历史。
1
从军知识青年得优待
1944年9月,国民政府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当年11月,大田县当局印发《大田县学生公教党团人员志愿从军简则》,掀起知识青年从军热潮。
“政府规定,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服役年限为两年,属公务员保留薪水、大专学生保留学籍、高中学生服役期满后可免试升入大学。”大田县档案馆馆员李建忠介绍。
民国时期的知识青年,?通常指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青年群体。“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和应用,后来逐渐以‘知识青年’称之,沿袭至今。”李建忠说。
知识青年从军的对象来源主要是学校、公教党团部门。大田县档案馆保存的《大田县学生公教党团人员志愿从军简则》,对不同从军对象所填写的《登记表》内容和格式均不同。1944年11月6日,县农业推广所《学生志愿服役登记表》要求,服役人员需登记左右手指指纹的类型,其中《公教人员、团党员志愿服役登记表》还需要填写个人经历、经济状况等。
为了做好优待工作,大田县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指示农业推广所:“知识青年志愿从军风起云涌、日见踊跃,近闻各机关等校团体,为鼓励同仁参加起见,多自动筹集奖金或其他物质上予以种种之优待,但各单位经济情形不同,物质优待难免悬殊,为避免从军青年心理刺激起见……应函请各机关对于自行优待办法毋予宣布,记录在卷。”
同时,当局“为充实志愿从军青年之精神食粮,籍以保持其从军情绪,提高其知识水平,并奋发其卫国精神起见”,专门向社会征集“激发民族精神,灌输军事常识之书刊”,并将征集结果在《大田民报》公布,“以昭征信”。
1945年4月3日,《大田民报》刊登“县征委会十一次会议决定:本县青年军田应丹任总领队,许清怀为指导员,黄征东为中队长”的报道。县征委会还决定:各界慰劳由招待股负责发动;本县青年军复检改由永安站办理;各乡镇自筹慰劳品代金,经县体检及格并集中者由各乡镇照发;按规定成立四个接运站;社会青年从军经体检及格报到集中之失业者,决定每人发补助费六百元。
在同日出版的《大田民报》上,刊登了“林培青志愿从军,其亲族发起优待,赠茶仪二千元、献祖产五市担”的报道。
2
李席卿、林桐立志捐躯报国 将原职所保留薪津捐作奖学金
在全民抗战的历史背景下,大田立志从军上战场杀敌的知识青年胸怀大义、慷慨壮行,向父老乡亲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1945年3月30日,《大田民报》头版刊登了县立初中鸣谢李席卿知识青年的《启事》。“慨将服务期内应得全部薪津食米,自五月份起捐赠。”“此乐心爱国,乐育后进,诚堪钦敬,谨此登报鸣谢”。
李席卿是山东泰安县人,1943年12月任大田县田粮管理督导团均溪粮区和平乡督征员。他志愿从军,将个人从军的酬劳,捐助给县立初中两名家境贫寒的学生作为奖学金,事迹令人感动。
同年4月24日,《大田民报》刊登了《本县青年军林桐继起乐育后进》的报道。报道称,林桐为三民乡公所事务员,在参加志愿军入营前夕,致函县立初中校长范震生,表示:“生长长乐,幼失怙恃,家境赤贫。虽获深造学业,殊感青年失学痛苦。至愧服务社会四载,于兹毫无建树。”此次响应号召志愿从军,“捐躯报国,不甘人后……非成功即成仁,所有原职薪津食米,悉数移充,作为学校贫寒优秀学生奖学金”,“此献身许国,乐育后进,甚为难能可贵”。
3
职校师生迎送从军青年
“感谢集美大学董立功、廖永健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对我们提供了《集美周刊》等资料。”李建忠表示,《集美周刊》记载了当时集美商业学校学生从军的情况以及迎送各地从军青年的情形,是研究大田人民支援抗战的重要佐证。
1945年4月,内迁大田的集美职校学生、大田县立初中学生及部分社会知识青年,共计125人应征入营。
“大田县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计一百二十余人,商校同学占三分之一强。”1945年4月12日,《集美周刊》刊登的《商校热烈欢送从军同学》文章记载,商业学校女生组成服务队,前往营舍为青年军缝纫;各组(班级)学生宴请本组从军同学。在新兵出发前,学校集体宴请本校和农校的从军同学,叶维奏校长致辞;青年军出发之日,校门口高扎彩牌,两旁悬挂万国旗帜,沿途的墙壁和接兵汽车两旁贴上巨幅欢送标语。
商校师生同时积极筹备,迎送过境大田的从军青年。《集美周刊》记载:“商校以闽南各县青年军,将陆续取道大田,特开会商讨迎送事宜。议决依同学籍贯,分组服务队,轮值担任接待,费用自费,人数较少口寡不足者,由校酌予津贴。值日者每晨提前早餐,先至离城十余里之地,设站烹茶执行,并作向导。逋日过境青年军,计有德化,永春,南安,晋江,安溪,同安等县。”
1945年4月18日中午,南安青年军到达大田;20日,惠安青年军抵达大田;21日,晋江青年军抵达大田,“同日安溪青年军继至,本校以其多数为水产及初中同学,特于廿四邀其全队来校参观,亦备茶点招待。本校安溪同学自制点心,当场来赠,每人一包外尝‘饯餐倭奴肉’,倍饶意味。随举行篮球友谊赛,结果三十比二十三,本校球队获胜。该队于廿六日晨离田,虽细雨霏霏,而欢送热情,曾不少减”……连日来,商校学生列队路旁,当运送新兵的汽车缓缓驶过时,优美的校歌和壮烈的口号响彻校园;彩旗在挥舞,欢迎同学投撒的纸花随风飘送,那五色缤纷闪烁在岩城的天空下。
“当年在大田志愿从军的集美职校青年学子,现有的材料记录表明,他们来自商业和农林两所职校。”大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杨佳收研究后认为,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农林、商业3所职业学校经安溪辗转迁入大田办学,其中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于1942年8月搬迁回到安溪办学,农林、商业两所职校在抗战胜利后相继回迁。
(本文图片均由大田县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