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羊枣的墨盒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80多年前,在永安,羊枣先生用这方墨盒里的墨写出70多万字的文章。

80多年前,在永安,羊枣先生用这方墨盒里的墨写出70多万字的文章。

杨南征(右)向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讲述家传墨盒的往事。

市民在参观永安抗战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图片展。

●全媒体记者 吴爱农 阴寿玉 徐尔文 永安记者站 陈晓娇

9月1日上午,阳光照进永安市博物馆展厅。76岁的杨南征缓步走向展柜,目光落在一方清末铜墨盒上,伫立良久。他抬起手,指尖轻触墨盒上方的展柜玻璃,微微侧身,对身旁的参观者轻声说道:“小时候我写毛笔大字小字,都爱用这个墨盒。因为,祖母和父亲都告诉过我,祖父羊枣曾用盒里的墨写过许多文章。”

这方墨盒,是杨南征2021年捐赠给永安市博物馆的。它映照着杨家三代人百载不变的报国赤诚,见证了以笔为枪的文化抗战、航天事业崛起的民族尊严及兵棋推演兵法中的强军智慧。

墨盒的故事,告诉当今和平年代来到永安城的人们:在强军强国的百年求索路上,一代又一代无数的“羊枣”,为中国强盛贡献非凡的文化力量。红色文化传承,事关民族复兴!

以笔为枪 墨盒见证烽火岁月

墨盒的第一任主人,是杨南征的祖父羊枣(原名 杨潮)。“庭畔长桂兰,读书志卓越”,墨盒盖上,依稀可辨的铭文,分明是对羊枣等以笔为枪的抗日知识分子和进步文化人士的生动写照。

羊枣1900年出生于湖北沔阳,少年时放弃留美“镀金”的机会,转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铁路工程、机械技术,立志实业救国。1932年,他的六妹、中共党员杨刚来到上海,引导办实业受挫的他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使他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次年,羊枣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

1939年底,羊枣流亡至香港,在《星岛日报》首次署名“军事记者羊枣”,两年发表百万字军事评论及译文,多次准确预判战争形势(如日本一定会“南进”),被斯诺等国际记者赞为“第一流军事评论家”。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杰出出版家邹韬奋抵港后,羊枣与夫人沈强曾给予他帮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还协助邹韬奋躲避日军追捕。巧的是,邹韬奋的出生地是永安。

1944年夏,因为积极宣传抗战思想的《星岛日报》主编金仲达的推荐,羊枣前往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出任省政府参事、《民主报》主笔,并创办《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在研究所那间简陋的宿舍里,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房间里堆满了从美国新闻处借来的英文军事杂志,墙上贴着一张太平洋战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不同颜色的小旗子。就是在这里,他笔耕不辍,研读外文电讯,深入剖析二战局势。

曾任永安改进出版社《现代青年》月刊主编的赵家欣,是羊枣在永安期间的好朋友。这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我省资深报人,曾说过,羊枣的文章主要是在论述“抗战必胜”。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善于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比喻复杂的战局,如将苏德战场比作“滚雪球”;把日军防御比作“干涸池塘里的鱼”。《国际时事研究》风行东南各省,并成为西南大后方的畅销读物。他的文章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鼓舞全民抗战的精神武器。

游击队员们都说,这些文章就像“纸上的B-29轰炸机”,给了他们坚持战斗的勇气和信心。羊枣文章里精准的数据后来被毛泽东引用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一文中。美国记者爱泼斯坦曾回忆说:“在前线,我看到中国士兵把《国际时事研究》藏在子弹袋里,他们说羊枣的文章和毛瑟枪一样能杀敌。”

杨南征听长辈回忆,羊枣常受邀作时事报告,不带讲稿,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听众常常站着听完,却毫无倦意。他分析战局逻辑严密、视野开阔,让人仿佛亲临远方战场。“听完杨先生的讲话,走出门觉得天都更亮了。”一位当年亲历报告会的大学生这样感叹。

在永安的13个月,羊枣撰写了140多篇文章,70多万字,多次准确推断出抗战进程。在1945年5月写的《从柏林到东京》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如果苏联参战,如果美空军对敌国本部战略轰炸特别有效,如果我军反攻有力,日本在总攻发动后或甚至以前,都可能投降。”不到三个月,这一预言就成为现实。

“战时永安生活极其艰苦,但羊枣手中的笔从未停歇,他日出万言,勤勉远超常人。”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感慨道。据同时期永安报人回忆,羊枣总是用毛笔把每一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才把稿件送去排印。

准确预见胜利的羊枣,却未能亲眼看到胜利的到来。1945年7月15日,国民党特务以“通敌”罪名逮捕羊枣、谌震、董秋芳等革命知识分子和进步文化人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永安大狱”(又称“羊枣事件”)。1946年1月11日,羊枣在杭州狱中遭受虐待致死,年仅46岁。

在永安,羊枣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同一时期,黎烈文、邵荃麟、葛琴等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也先后汇聚永安。他们以笔为枪,积极开展抗日文化运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

据统计,战时永安共有出版社40余家、编辑单位近20个,出版报纸13种、期刊150多种、专著800多种。这座原本寂静的山城,承担起重大的文化使命,成为东南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

三代求索

墨盒承载强国梦想

1937年底,羊枣在上海将16岁的儿子杨朝汉送往新四军。离别之际,杨朝汉问父亲:“很多人都去延安,您为什么不去?”羊枣平静地回答:“党还需要有人留在这里工作。”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杨朝汉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次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成长为优秀的团政委,开创“合同立功运动”,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钱学森的助手,将这一管理方法推广到航天领域,成为中国航天管理中的重要经验。

“父亲常对我说,爷爷教导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事’。”杨南征认为,这是爷爷希望后辈用理工科的严谨科学精神,加上文科的浪漫与想象,求索强国强军之路。

和父亲一样,杨南征继承了家族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1968年,他参军入伍,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被誉为“中国兵棋第一人”。自1986年起,他研发了60多款兵棋推演系统,走遍中央军委、国防大学等单位,讲授兵棋课程超千场,培养推演爱好者20余万人。

羊枣遗嘱有150多个字,其中140多个字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六妹杨刚能帮他整理约四五百万字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杨刚担任周总理秘书,工作繁忙,便将此事交给了杨朝汉。但杨朝汉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航天事业,最终只整理出37万字。

“父亲去世前一年,拖着病体收集祖父的论著,编成《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杨南征回忆,“他有意让我来题写封面字,由我誊写祖父的遗嘱,书中祖父的肖像也是用我画的一幅钢笔画。”杨朝汉在文集《后记》中写道:“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您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全家子孙后代的心中,永远活在中国革命人民的心中!”

1983年,杨朝汉去世后,杨南征接力整理羊枣遗稿,妹妹、妹夫当上了助手,一起探讨一些模糊的繁体字。8月31日,《光明和黑暗的搏战》一书在永安正式发布。这套著作由杨南征与永安市委宣传部、永安市史志办合作编写,收录羊枣撰写的约100万字的文章。

杨南征至今忘不了,父亲将墨盒交给自己时说的话:“这是爷爷的遗产,要保管好!”如今,他品出了父亲话中“红色传承”的深意。

薪火永续

墨盒之光辉映山河

“怎样才能让年轻人了解这些红色往事?怎样才能让抗战精神真正传承下去?”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晚年的杨南征的心头。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那年6月29日,我第一次来永安,将墨盒捐赠给永安市博物馆。放在我家里,只能教育我们一家人;放在博物馆,能教育千千万万人。”

这方墨盒无疑是最接地气的红色教材——观众看到它,就能想起那个以笔为枪的峥嵘岁月。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永安六中学生林辰熹参观了博物馆后,给羊枣、黎烈文等永安抗战先辈写了一封信,面对展厅里陈列的抗战物品,他深情地追问:“你一定见过伏案工作的羊枣先生……蘸满墨水的毛笔握在他手中,似乎比枪还重,写下的每一笔都是对胜利的期盼。”

2024年7月24日,邹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66块展板通过珍贵历史照片,再现了两位新闻巨匠以笔为枪、奋斗不息的光辉一生。如今,这里已成为许多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圣地”,不少人专程前来“打卡”。

8月31日,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专题展开展,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参展。有人在老报纸前凝神细读,有人对着永安出版统计资料赞叹不已,不少学生认真抄录展板上的故事。

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研究员崔文斌在观展后感慨:“这不只是一个展览,更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必须铭记这些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加强抗战文化宣传,弘扬抗战精神,努力营造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良好氛围。”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表示。

为讲好墨盒背后的故事,宣传羊枣等先辈的精神,杨南征每天坚持学习新媒体技术,已制作了100多个“豆包博客”作品,计划在音频平台开展联播。

“羊枣等先辈的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宣传下去。”杨南征看着墨盒,目光坚定。

80年过去了,硝烟散尽,山河重光。那方小小的墨盒依旧履行着使命,静静地诉说——诉说着羊枣一家三代薪火相传的赤诚,诉说着无数“羊枣”们血脉中奔涌的家国情怀,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那份不改的初心与使命,更诉说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与力量源泉。

(本文图片均由徐尔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