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精
很多年前,我特意去了卢沟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再次来到卢沟桥。
踏上卢沟桥的桥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栏杆上千姿百态的狮子。有的狮子面向永定河,似乎在与游人捉迷藏;有的狮子与小狮子嬉戏,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母狮,怀里搂着两只小狮子,慈爱有加……眼前一派和平景象。
可曾知,80多年前,这里的枪炮声引发了一场全民族抗战。你看!桥栏斑驳,刻录着岁月的痕迹;游人脚下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浸染着英烈们的血汗。我特意从桥的这一端走到了那一端,每走一步,我的内心都在滴血,因为这里有烈士的英魂。我蹲下,抚摸着凹凸不平的石板,顿时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
80多年前的这一天,守卫卢沟桥的官兵们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呐喊。勇士们身背大刀,肩扛步枪,匍匐在防御工事上,目光炯炯。那民族仇,家国恨,此刻,变成了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变成了烧红的烈焰,变成了锋利的大刀,一齐杀向了日军。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公然以找人为名,让宛平城守军敞开大门让他们进入搜查,遭到我守军的拒绝后,日军立即开枪示威,并向城内发射炮弹。城内仅营房就被炸塌六间,士兵被炸死二人,炸伤五人。我英勇将士为维护领土完整及主权独立奋起应战,从而拉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伟大而艰苦的抗战历史,我来到了位于宛平城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广场上,我凝视着一尊黑色的、鬃毛竖起的、怒吼的醒狮,沉思良久:七七事变的枪炮声炸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点燃了全民族的抗战烈火,熊熊燃烧,波澜壮阔。
中共中央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全民族的爱国力量聚集在抗日的大旗之下,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第一部分中,我首先看到的是展示在玻璃柜中一张抗战烈士证书。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沈忠明。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8日黎明,日军重兵包围卢沟桥回龙庙,企图抢占战略要地。身为排长的沈忠明率领仅60余人的兵力,以6挺轻机枪、70条步枪、身背大刀,与配备4门山炮的400余名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友回忆:“他打红了眼,从受伤战士手中夺过机枪扫射,肩中子弹后仍挥大刀肉搏,最后被日军连砍两刀牺牲。”
1983年12月22日,民政部向沈忠明的后人颁发了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这张证书是对烈士英灵的抚慰,更是对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英魂的抚慰。七七事变,让山河哭泣,青山蒙羞,多少好儿郎为了抗击侵略者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像沈忠明这样的热血男儿,他们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的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献给了他热爱的人民。一寸土地一寸血,一寸山河一寸情,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岂容日军蹂躏?
而早在1933年3月,在长城喜峰口率领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杀鬼子头如西瓜的英雄赵登禹,在七七事变后7月28日的南苑突围战斗中,因汉奸潘毓桂泄露行军路线,日军在大红门设伏,赵登禹率部突围时,遭机枪扫射,胸腹中弹,弥留之际,他对卫兵留下遗言:“告知老母,忠孝难两全,儿为国死,无愧祖宗!”言毕气绝,年仅39岁。将军用自己的热血诠释了大义、忠诚的意义。
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乏爱国忠勇的志士: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汉代霍去病将军;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这一代代传承的爱国精神,使我们的先烈们能够在民族危亡之际,一次次地喊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感天地、泣鬼神的口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谢晋元等英烈为国牺牲,他们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让卢沟桥的狮子为之流泪,卢沟桥的华表为之静默,永定河为之默哀。他们的名字万古流芳,他们的精神永世传承!
走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感觉自己的呼吸沉重了,视线模糊了,喉咙哽咽了,我甚至不敢去想这些先烈们的音容笑貌,不敢去听纪念馆里那模拟的枪炮声。因为一双双灌满泥浆的旧鞋,一支支刻录着岁月的旧步枪,一个个手雷,一张张旧照片,一封封泛黄的抗战家书,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