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80年,烽烟远去,而国耻不能忘,志士的奔赴不能忘。在抗战后方的三明市清流县,“这是我们的国土”“抗战到底”……我驻足聆听着从80多年前传来的抗战之音。
跨过涓涓流淌的文昌溪,穿过赖坊镇赖安村的深深古巷,在悠长的时光里,我小心翼翼地探寻着镌刻在这座古镇的抗战记忆。青石板路缓缓向前,一个转弯后,撞见了位于古村深处的九郎公祠。我细细打量着这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客家古祠,青砖黑瓦,老墙绵延,它用400多平方米的庭院,守护着赖氏宗族的根基,也曾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用自己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一支革命的队伍,记录了一场关于抗战的热血宣传。
步入公祠,沉重的木门吱呀作响,一段沉睡的记忆悄悄醒来。拉开门厅右侧大门,内墙上一幅横2米、纵1.5米的地图赫然显现于眼前。数十年的风雨吹蚀,老墙已斑驳沧桑,但一行大字却清晰可见,“这是我们的国土”,下方居中书写着“苏维埃”三字。再认真寻找辨认,在地图中隐约可见“热河”“黑龙江”“蒙古”“吉林”等字样。这些已极难辨认的字迹,把国土的画面牢牢镌刻进了中华儿女的心底。拉开公祠左侧大门,在另一面内墙上依稀可辨一幅飞机漫画,螺旋桨仿佛正在转动,机身正待起飞,战争的烽火正急迫地靠近,“保卫国土,抗日救亡”的号角已然吹响。据史志部门考证,这两幅地图与漫画是1933年7-8月由东方军所画。
山河遥远,东北与闽西相隔万里之遥,而守护家国的热血却在这一刻被点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在东北肆虐。被欺凌的耻辱,国土撕裂的阵痛,像一道深深的伤疤漫向全国。1933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率先举起了抗日救亡的旗帜。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所到之处,大力宣传抗日主张。
1933年夏,抗日的烈焰与焦灼的暑气一起升腾。这一日,九郎公祠内,东方军的战士们手执毛笔,沾上颜料,在青砖老墙上,一笔笔地描画祖国的山河,一字字地写下“热河”“吉林”这些遥远的地名,再用满腔的豪情留下“这是我们的国土”的铮铮宣言。彼时,赖坊的乡亲们定然久久围聚在这两幅图画前,感慨着中华国土之博大,愤慨着日军的侵略行为。烽火硝烟虽未至这个小山村,而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却已激荡。
“这是我们的国土!”巍巍中华,大国泱泱,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每一寸土地都不能割让。
行走在赖坊的古巷老屋中,我遇见了更多的抗战遗迹,听到了更多的抗战呐喊。九郎公祠南侧,是当地著名的古民居“彩映庚”。其右外侧墙上有一幅横3.8米、纵0.8米的抗战标语。翘角的屋檐下、泛黄的老墙上,“抗战到底”四个大字虽已模糊残缺,但仍穿越几十年时光的磨蚀,以其遒劲的笔力,展露出号召动员的磅礴力量。
离开九郎公祠、彩映庚,沿着文昌巷,继续向历史深处探寻。当来到赖克荣老宅,推开那扇沉默的木门,在昏暗的灯火下,我抬头仰望,在晦涩的土墙、木墙上,艰难地辨认着一条条陈旧的标语。“截断敌人的退路,断绝敌人的交通”……一条标语就是一种精神,一条标语就是一份力量,护我山河、抗击日寇的火焰在闽西山乡间愈燃愈旺。
“这是我们的国土”,在一轮轮的抗战宣传下,越来越多的志士奔赴抗战前线。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长汀、宁化进入清流,一批热血青年参加红军,北上抗日。此后,国民政府又动员1700名壮丁,分批开赴抗日前线。在1947年编纂的《民国·清流县志·人物志》中,共辑入“七七抗战阵亡壮丁”英名33人,而更多的志士英名难寻。在李家乡,建有一座忠烈义勇祠,设置“抗日阵亡为国殉难公位”,镌刻了11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姓名。
“这是我们的国土”,在一轮轮的抗战动员下,全民抗战的城墙愈筑愈坚。当我翻开案头上那本厚厚的《清流县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在那些泛黄的书页中读到一份份《清流抗敌周报》,一条条动员标语口号,以及关于征募鞋袜应急前方、劝募救国公债、非常时期难民移垦等训令时,我仿佛看到全民抗战的旗帜正迎风而立,一切的力量都被发动起来了,众志成城、抗日救亡、保家卫国成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奔赴与心声。
80年,烽烟远去,和平的暖风吹拂着今日的家园,金黄的田野正结满累累的硕果。然而,当再次回望古镇深处的九郎公祠、彩映庚,再次忆起文昌巷老屋里闪烁的点点星火,我愈发铭记,80多年前,这里曾发出“这是我们的国土”的庄重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