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船政教育 百年薪火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尾杂记》《船政研究文集》留下了“马江勤工学校”的抗战记忆。

福州马尾福建船政学堂旧址

尤溪南溪书院,当年是朱子祠,1938年6月至1941年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在此办学。

●尤溪记者站 吴振湖 整理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福建船政学堂举足轻重。它不仅是我国第一所官办高等实业学堂,更是中国职业教育和海军教育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历经艺圃、海军艺术学校、勤工学校、商船学校、高航等多个阶段,培养了大批造船、航海、航空、机械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在抗战烽火中,这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学府曾辗转迁至尤溪、将乐,延续火种,书写了一段艰难而辉煌的办学历史。

船政渊源与教育传统

福建船政学堂由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于同治五年(1866)创办于马尾,初名“求是堂艺局”,后分为前学堂、后学堂、绘事院和艺圃。前学堂习法文,授制造;后学堂习英文,授驾驶与轮机;绘事院培养制图人才;艺圃则招收艺徒,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学堂坚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先河。

1913年,艺圃更名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成为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的预备班,继续为海军培养初级技术人才。1935年,因经费问题艺校停办,后经海军界人士努力,改制为“马江私立勤工初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又升格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增设航空机械科等高级专业。

抗战迁校 辗转尤溪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尾地处沿海前线,屡遭日机轰炸。为保障师生安全,勤工学校决定内迁。1938年6月,学校从鼓山廨院迁至尤溪县水南朱子祠,这是其抗战期间的第二次迁校。

6月8日,全校师生员工齐动手,运载机械仪器及教学重要设备,由福州启行,4天后即6月12日,敌机果临马尾上空,向原校舍投掷炸弹,物理、化学及生物实验室三所均遭毁坏。

尤溪虽地处山区,但文化底蕴深厚,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虽年久失修,但规模尚存。学校在此稍作修葺,便将祠堂、书院改为教室、办公室和宿舍,迅速恢复教学。师生们自力更生,利用发电机自行供电,晚上仍坚持自习,琅琅书声回荡在古老的祠院中,被誉为“勤工之光”。

在尤溪期间,学校坚持“手脑并用、技艺斯通”的办学理念,不仅开设机械、电机、船工图算、航空机械等专业,还于1939年1月在严家祠堂设立校办工厂,开设木模、翻砂、锻工、钳工、车工、电工、电力实习工场及绘图室,承接当地修造业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勤工救亡剧团”深入乡村演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勤工学校剧团演出的抗日话剧《血城》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艰难办学 精神不灭

当年迁校尤溪历程艰难。马尾与尤溪相距300余里,交通极不方便,远涉溪河,山路崎岖。全体师生员工,不论老少,都肩扛背驮,将笨重的教具、仪器、标本、机件、图书资料搬来。

当时朱子祠年久失修,门窗地板损坏严重。在各界支持下,修缮旧房,辟建礼堂、办公室、教室、理化室、膳室、浴室、工场及学生宿舍等,在短短的两三周内完成。同时从速鸠工取材,赶制教具,迁校后一个月内便开课了。

至于办公室和宿舍桌椅、理化室家具等,则分别逐步配置。为适应并改进农村职业教育,又附设了工业职业补习班,招收当地学员50多名,授予职业技能,由学生陈伯埙等13人轮流担任教员。此举颇受山区农民欢迎。到第二学期,勤工学校的学生增至300余人。

尤溪时期,学校面临诸多困难:经费短缺、物资匮乏、匪患频仍,甚至一度断粮。尽管环境艰苦,勤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未下降。学校延聘了许多海军系统出身的优秀教师,采用原版外文教材,注重基础理论与实习实训相结合。许多毕业生后来考入中央航空学校、海军军官学校等高等军事院校,成为抗战和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

1941年福州沦陷后,卢兴邦部匪徒屡次闯入学校搜寻军火,严重干扰教学秩序。校长陈钟新毅然决定再次迁校,将乐高滩(今为将乐高唐)成为下一站。

光辉岁月 历史铭记

1941年,勤工学校500余名学生中,六分之五断绝经济来源,加上停供公米,市价暴涨,学生膳食无法维持。于是校长陈钟新择地将乐县高滩乡,三度迁徙。

勤工学校师生一路晓行夜宿,步行抵达将乐高滩后,因陋就简,建校上课,制出滑翔机,设计浅水轮船,得到当时省教育厅的支持和鼓励。

1944年,学校受省教育厅委托,创办“福建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设航海、轮机两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勤工与商船两校合并为“福建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迁回马尾。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高航各专业分别并入福州工业学校、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院校,其教育血脉仍延续至今。

1982年,经校友呼吁和政府支持,福建马尾商船学校复办,后更名为福建船政学校,1999年与其他交通类院校合并为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延续了船政教育的百年薪火。

福建船政学堂在尤溪、将乐的办学岁月,虽短暂却光辉。它不仅是在民族危难中坚守教育使命的缩影,更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战火中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那段岁月中,师生们以“勿谓国危,勿谓家困”自勉,以“业精用宏,国家所望”自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仍能感受到那份在艰难环境中依然炽热的教育情怀和报国信念。福建船政学堂不仅在马尾奠基,更在尤溪坚守,在将乐延续,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