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一张永安土纸见证烽火岁月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战时期,老舍撰写的文章刊登在《改进》月刊上。(聂书专/收藏)

抗战时期,改进出版社发行的《福建青年》 (永安博物馆/收藏)

1940年的“永安纸业生产运销联合社办事处回单”。(聂书专/收藏)

郭沫若《持久抗战与组织民众》 (永安博物馆/收藏)

●永安记者站 林 丹 文/图

1938年5月,东南沿海遭日寇铁蹄蹂躏,福建省会由福州迁至永安。在成为省会7年半之久的特殊岁月,永安汇聚了众多思想文化界的知名机构和著名人士,一批文人学者以笔代枪,让一篇篇文章跃然纸上,一张张报纸也从永安发往全国,发出团结抗战的声音。

永安抗战文化与陪都重庆、西南边陲桂林遥相呼应,成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当时,由于港口封锁,洋纸无法输入,而永安的新闻出版物众多,急需大量纸张,在这时候,永安的纸业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扛起了重担。

小山城盛产土纸

明清时代,今永安大湖岭后、茅坪罗家山、小陶麟厚、洪田忠洛、西洋桂溪、安砂培竹、槐南梧桐洋、罗坊溪源等地盛产土纸,其中桂溪文章纸(又称京庄纸)、岭后玉扣纸、梧桐洋洋纸、忠洛夹纸、溪源大连纸等较为出名。始于清道光年间的桂溪文章纸色泽雪白,书写毛笔字不浑化,久存不褪色,韧性好,产品除了在省内外销售外,还销往上海、北京,并辗转到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各地。(来源县志)

《永安县志》(清雍正版)载:猫竹,桂溪人用造纸,行贩四方,今呼为贡纸。1994年版《永安市志》这样记载:民国中期,大湖岭后有纸厂110多个,按大小年轮换生产,年产量约165吨,品种有毛边、玉扣、改良、青皮等,由永兴甡、永瑞兴等商号为主经销。民国25年(1936),全县土纸产量达765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永安盛产毛竹,嫩竹是造纸的好原料。早在明清时期,土纸生产已经很发达。”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介绍,永安土纸分为白料、甲纸、海纸。曾经,土纸产资占当年纸、笋、菇、木四大产业的27.7%。

永安大湖岭后生产的毛边纸,俗称土纸,也叫大广纸,还有玉扣纸,改良纸,青皮纸。玉扣纸和改良纸质量较毛边纸好,重量和厚度均超过毛边纸,钢笔在纸上写字不会浑化,每刀价格也较毛边纸高。永安土纸以竹为原料,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全靠手工操作。(《永安县文史资料》第六辑)

据《永安县文史资料》第三辑《解放前永安商业简况》一文记载:本县土纸生产历史悠久,抗战前最盛期全县纸厂多达一百六十余个,罗坊、小陶、洪田、上坪各地都有,以城郊的罗家山和大湖岭后十八村纸厂为多,全县年产土纸一万三千余担,(每担二篓,一篓六刀),品种以毛边纸为主,还有文纸、宣纸,以后生产改良纸,本地造纸技术不足,多数农民只晓得备料,技术师傅要聘请连城、长汀的,逢圩上市毛边纸有几千刀。

永安土纸与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省会内迁永安期间,一大批著名作家、爱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云集永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了一支组成广泛的抗战文化队伍。同时,永安的出版和新闻业特别兴旺,在前后7年多时间里,相继涌现了大小出版社39家,近20个编辑单位,4家新闻通讯机构以及新闻学会、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先后编辑出版了13种报纸、150多种期刊和800多种各类专著,其中各种丛书、丛刊近40套。

那个年代,在永安,出版和新闻业都离不开纸张,随着出版和新闻业的发展,土纸的需求量大增,特别是洋纸(机制纸)进口被封锁后,土纸更趋紧俏,成了“香馍馍”。7年半时间,永安土纸,这来自山野的“粗纸”,在抗战烽火中,以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姿态,筑就了一道守护民族文脉的城墙。

土纸厂又称为槽户,营业土纸的批发商时称纸栈。炮火中,永安土纸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据2014年《燕商发展史》记载:1940年,永安槽户达165户,造纸工人达1400人。年产量16000多担,其中白料类6000多担,甲纸5000担,海纸400担。

据1940年由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丘汉平撰写的《永安县经济调查》记载:永安丰产竹林,天然赋予造纸之原料,故造纸业极为兴盛,产量之多,纸料之优,均冠于沙溪流域之各县。惟以本县在民国二十年后,土匪猖獗,造纸槽户悉遭蹂躏,遂使该业一度衰蹶不振。直到抗战发生,本省海口遭暴敌封锁,洋纸无法输入,土纸遂起而代之。而本县复因省会迁治于此,单位之多,纸张之需要更为迫切,尤其是出版业、印刷业和新闻业特别兴旺,永安土纸之销路遂得畅行。且近年来地方治安稍趋平静,槽户多已恢复造纸,故造纸业呈未有之兴盛。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走进永安博物馆,展厅内摆放着《改进》月刊、《现代青年》、《福建文化》等抗战刊物,这些刊物历经80年风雨,虽然纸张泛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镌刻着时光的痕迹,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抗战时期,这些抗战刊物,犹如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把,指引着人们奔赴抗击侵略的光明大道。

“抗战时期,省会内迁永安后,省政府扶持永安土纸业,对土纸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纸统称‘改良纸’,改良后的纸更适应印刷的需要。”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说。

作为刊印文章、著作的载体,永安土纸在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3年,由永安东南出版社印制的郭沫若译著《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两本书,因纸张精良、印刷清晰获郭沫若盛赞。为此,郭沫若又将他花了十四年心血的力作《先秦学说述林》从重庆寄到永安出版。

在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聂书专的收藏室,笔者看到了一份1940年的“永安纸业生产运销联合社办事处回单”。回单上印着“大湖岭后魏坊村纸业生产运销联合社查照”六联,三联为空白未使用,有两联收条和回单属同一人。回单上分别写着“今收到第壹号、第壹叁号魏培德毛边纸陆刀和贰拾陆刀正,支付担力国币6元6角正和叁元玖角正”。

从永安土纸到改良纸,再到一张张抗战报纸、刊物,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用文字记录下永安文化抗战的点点滴滴。它们是永安文化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