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避免一次犯错、终身受限
日期:09-02
●扬 凡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增设了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其中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公开,但有关国家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违法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这一制度的设立,走出了“一次违法、终身受限”的困局。
近年来,因轻微违法行为导致行政违法记录,严重影响行为人就业、行业准入、子女就学等正常生活的情形,引发社会性讨论,治安违法记录终身化负面效应持续扩大。违法、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旨在给有违法或犯罪经历者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体现出社会的进步。
我国刑事领域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已实施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依法被封存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因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相关记录信息予以保密。202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切实解决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和相关记录管理不当导致信息泄露,影响失足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等问题。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成为此次立法调整的直接依据。“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若轻微犯罪可封存,危害性更低的治安违法更应封存。违法记录封存制度回应了公众关切,在体现对公民人格权的平等保护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一些民众担忧封存治安违法记录会降低治安处罚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认为“违法记录封存,会不会纵容违法”“酒驾、家暴等行为危害社会,封存记录是否变相鼓励违法”……对此,有专家表示,封存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惩罚与行为危害性相匹配。治安违法本身社会危害性较低(如邻里纠纷、小额盗窃),封存记录意味着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后即可清零,避免终身背负污点,但处罚本身依然严格执行。而对于更重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然存在犯罪记录及查询制度,可以对其形成威慑。
违法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一项良法善治。但制度的真正落地、其价值的真正实现,还要依赖于基层执法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人性化操作,还需要执法部门规范管理流程、优化执法程序、完善相关实施细则。顶层设计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而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规范程序、流程再造和监督机制,确保执法环节能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确保其深刻理解制度精神并准确执行。同时,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普法宣传与舆论引导,减少对有前科者的歧视,为制度落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这项充满善意的制度能够精准、温暖地惠及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公民,真正实现其促进社会融合、化解社会矛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