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娟娟
在传统意义上,家是社会伦理的载体,是国家仁政的依托;在现代意义上,家是社会情感的寄托,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家国同构的文化意识,增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复杂性提高,并且伴随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改变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密度。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个体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初始节点和主要依托。家文化中蕴含的仁爱、互助、积善等价值理念,能够从血缘家庭推及社会大家庭,形成“中华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传统家文化通过代际教化、日常行为规范、榜样示范机制,将重义轻利的理念内化为个人品格,铸就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的人格精神;倡导孝道伦理、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内化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理念,引导人们将个人命运与家庭、国家紧密相连,熔铸以国为先、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共同体意识,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情怀……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奥秘之一,就在于以家庭为载体,以家训、家礼、家风等为形态的文化传承机制。
传统社会依托长者进行纠纷调解,形成了融合情、理、法的治理模式。这一治理路径正在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例如,一些地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家庭作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设立“家事调解室”,开展“社区家风评议会”等形式,将家庭调解机制有机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展现了传统家文化赋能现代治理的强大潜力。
家和万事兴,在中国人眼中,这是一句至理,却显得十分日常。这种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行为,恰是传统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放眼全球,在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的当下,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走向面临更加复杂的境遇。中国传统家文化所蕴含的亲情纽带与人伦关怀,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慰藉,成为涵养和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